在扬州,你很难绕开那些声名在外的景点。
瘦西湖是扬州的文旅顶流,清代盐商沿着河道堆山理水,乾隆下江南的船也曾在这里停泊。
东关街青砖灰瓦下是唐宋明清商号的基因,皮市街的网红墙前总有举着奶茶摆拍的年轻人。
扬州盐商撑起来的何园个园不必多说,叠山匠人用湖石垒出险峰深谷,回廊复道里藏着晚清富贾的玲珑心机。
至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前年刚落成便成网红排队王,裸眼5D的粮船影像卷着浪头,把中国数千年的漕运历史冲刷得活色生香。
但挤在游客堆里久了难免疲乏,当你在东关街街被人潮推着走马观花时。
不妨试着跟我拐进某条不起眼的巷子,或许能看见真正的扬州骨相。
01 西园曲水
门票:免费
地址:邗江区大虹桥路21号
西园曲水就在护城河,南湖,瘦西湖三水交汇处。
本地人都管这儿叫盆景园,这片园子乾隆年间建的,前身是明末的古郧园。
当年王士祯在这搞过雅集(虹桥修禊),现在河边新修的薛萝水榭、拂柳亭倒是砌出些仿古味道。
园内也有真古迹,比如1959年从清代盐商魏家花园移过来的翔凫石舫,为扬州园林“旱园水做”的代表,也是扬州现存唯一的古石航舫。
下雨天水汽漫起来的时候,站在对岸看石舫最妙,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里,这截没缆绳的老船倒真应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色。
02 扬州八怪纪念馆(西方寺大殿)
门票:24元
地址:广陵区驼岭巷18号
淮海路扬大附中对门杵着扬州八怪纪念馆。
那天午后晃进去的时候,售票处连个排队的人影都没有,收费二十四块钱,老人小孩免票。
这城市虽没出过真龙天子,诗书画倒是养活过一代代才子,唐宋元明不知有多少文人的魂掉在这儿。
瘦西湖,郑板桥题字的“小李将军画本”轩
到了清代,扬州书画更是发展得热闹,康熙到乾隆百来年间冒出一拨画风清奇的家伙,史称“扬州八怪”。
罗聘《鬼趣图》
这个“八”字透着玄机,可看作数词,也可看作约数。
公认的八个:金农、郑燮、黄慎、李觶(shàn)、李方膺、汪士慎、罗聘、 高翔。
要说地缘,当年这八个里头,正经扬州户口就仨一李鱓(shàn),郑燮(郑板桥),高翔。
不过现在行政区划一划拉,前两位归了泰州兴化,就剩高翔留着邗江籍,如今爱情小镇陈园的地界,现在还能找到他的故居。
纪念馆建在在金农晚年住的西方寺旧址上,寺庙始建于唐朝,明洪武年间重建。
清乾隆年间还在修修补补,正梁上现在还留着当年知府县令集资修庙的账本,直到咸丰年间战火烧过来,整个寺院只剩这座大殿侥幸挺着。
这座大殿目前是第八批国保单位,也是扬州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整体还保持着明朝原样。
五间五进的规格,重檐歇山顶配上楠木梁柱,放在今天也算得上大手笔。
别看顶上没藻井,梁架间藏着几百年前的彩绘,枝叶绵延的图案用色虽简单,但透着明早期的古拙劲。
走出八怪纪念馆,要是逛了也别没事,沿驼岭巷向东走几百米,过条马路就拐进了彩衣街。
这里有家叫“知味小馆”的苍蝇馆子,门头很不起眼,店面也很小。
据说老板娘带着儿子儿媳开的店,一共只有五六张桌子,店里除了淮扬菜,基本的家常炒菜,改良版的川菜都有。
炝腰花是店里的招牌,我看基本是每桌必点。
刀工考究,片得匀薄齐整纹路好看,腰花处理的很干净,应该也在葱姜花椒水里滚过,吃不出什么异味。
另外火候也是拿捏的很好,油锅一翻汆后急火快炝,脆嫩里透出酱香,满口都是软嫩的滋味。
大煮干丝也是淮扬菜的经典菜了,这是一道考验刀工的菜,
豆腐丝需要切得棉线般细巧却不粘连,这里就切的比较一般,可能是生意太好忙不过来吧,所幸味道可以,加了不少配菜,吊得汤底清醇爽利。
再就是扬州炒饭了,整体是湿润柔软的感觉,锅气味十足但也不油腻。
葱末蛋花虾仁爆香,饭粒裹着金黄蛋液,颗颗亮堂堂,在我这么多年吃过的炒饭里足以排的上前三了。
03 史可法纪念馆
门票:免费
地址:邗江区丰乐上街9号
扬州有座园子是这座城的筋骨,外地客未必晓得它,但园子里住的主人,历史课本都要留出几行墨—因为那里葬着史可法。
史可法是桐城左光斗的门生,南明那会儿做过兵部尚书。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兵压到扬州城下,那会也是弘光元年,南明小朝廷内斗正酣,各路军阀看着狼烟起,谁也没来救场。
清军围攻扬州时,史可法率军民坚守城池,多铎为了瓦解扬州的防御,先后五次劝降。
但只换来五句“城亡人亡”,后来清军拿扬州城撒气,十日屠城屠得县志都不敢细写。
早在清军攻入扬州前,曾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后来他的养子实在找不全遗体,只能在梅花岭拿身旧官袍立了衣冠冢。
如今院里枝干虬结的老树遮住大半日光,青苔沿着石阶往粉墙上爬。
飨堂门前的对联最有名,“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落款是清代淮军将领张尔荩,游客喜欢站在这儿拍照,镜头总被瓦檐漏下的光斑晃了眼。
04 琼花观
门票:8元
地址:广陵区文昌中路360号(近琼花巷)
琼花观在老城西北隅的观巷深处,这里原是西汉的后土祠。
唐朝末年,节度使高骈重修庙宇改叫唐昌观,到宋徽宗时候皇帝亲自改名,给了个“蕃釐(fan,xi)观”的招牌。
这地方最出名的当然是琼花,扬州市花,四月份开起来能把院子铺满。
其实北宋时,观内就有一株独苗琼花,欧阳修当扬州太守那会儿,专门在花边上建了个“无双亭”,字面意思就是天下独一份。
这花性子倔得很,宋仁宗派人来挖,没活。
隔了一百多年宋孝宗又来迁,照样不行,只能重迁回扬州,老辈人至今仍念叨:“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
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修玉皇阁,清同治年间就颓了,民国那场大火彻底烧断了香火。
1993年市里拨了1800万重修,工匠磨了三年,如今观门还是老样子朝南开,明代石牌坊上“蕃釐观”三个字,据说是嘉庆年间刘大观的手笔。
进门三清殿建得板正,五开间的重檐大殿蹲在高台上,栏杆石料透着白惨惨的光,两棵老银杏撑开树冠像是一把大伞。
后花园更是修得有模有样,园子里小桥流水转九个弯,琼花台和无双亭做工精巧,分明是把江南园林的好东西都浓缩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了。
05 普哈丁墓园
门票:免费
地址:广陵区文昌中路167号
这个地方应该绝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倒不是地方冷清,人家紧挨着东关街,运河边上杵着,不收门票,还是正儿八经的第五批国保单位。
who is 普哈丁 ?
答曰: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十六世孙,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经海路抵达扬州搞宗教工作,主持修了东南沿海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仙鹤寺。
扬州 仙鹤寺
后来往济南布道路上,普哈丁六十多岁的身子骨没扛住,临终前叫人把他埋在运河边高岗上,也就是今天咱们看到的这块地方。
墓园对着运河西向依冈而筑,分为清真寺、墓区和园林区三部分,建筑都不张扬,青砖老瓦顺着地势起起伏伏,角落种着合抱粗的银杏树。
墓区建于南宋和明清两代,由北墓区和南墓区组成,北边墓区是主心骨,南宋的墓亭里睡着普哈丁和几个阿拉伯老伙计。
南边二十九座坟头更热闹,都是明清以来阿訇和教友的地盘。
转角转角还能见着清代回族爱国将领,甲午战争“三英”之一,左宝贵将军的衣冠冢。
06 小盘谷
门票:28元
地址:广陵区丁家湾大树巷42号
小盘谷大概算是扬州园林里的隐士,这地方难找得邪乎,占地也实在不大。
但该有的园林腔调一点不输,这两年约拍的和游客渐渐多起来,不过比起隔壁的何园,可要清净太多了。
这里原先是两淮盐运使——安徽人徐文达的私产。
后来被同乡两江总督—周馥接盘修缮,现在挂在国保名单第六批,比不少网红景点都有排面。
名字起得讲究,借了韩愈写李愿隐居的那篇古文。
月洞门上隶书“小盘谷”三字,搞书法的朋友准得愣神,传为西泠八家里陈鸿寿的手笔。
小盘谷在扬州园林中有独到之处,论排场比不过个园的气派,论精巧又输何园三分,偏就凭着老石匠的巧手,愣是把四亩夹缝拉成了连绵山水。
走进园子先被曲廊龙墙糊了一脸,开几个梅花洞似的漏窗,东院的花影就斜斜地洇到西边青砖地上。
园内的假山更是扎眼,业界有“扬州园林叠石之冠”的名声。
尤其那堆号称“九狮图山”的太湖石,陈从周老先生对它评价极高,不过我是横看竖看找不出半截狮子样子。
07 卢氏盐商住宅(淮扬菜博物馆)
门票:免费
地址:广陵区康山街22号
何园附近的康山街上,有一座九进“国保”豪宅,宅子主人叫卢绍绪,江西上饶人,清同治年间在扬州州倒腾盐发了横财。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七万两雪花银砸下去,砸出了如今扬州城现存最大的盐商宅院。
木料都是湖广杉木,不上漆不雕花,透着盐商少见的素净,唯独大厅里藏着两棵金丝楠木立柱,我想这大概是主人最后的炫富底线了。
如今这里被辟为淮扬菜博物馆,其实倒也不违和,毕竟盐商老饕当年就是美食金主。
展厅桌子上摆放的“开国第一宴”,虽然都是树脂模型,望上去比真菜更透着诱人色泽。
另外隔壁还有清同治十年(1873年),扬州盐商们捐建的盐宗庙。
庙中祀奉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宗”,分别代表煮盐开创者、盐商先驱及盐政制度推行者。
清末为纪念曾国藩,盐宗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成了曾公祠。
如今三进宅院的砖木还撑着百来年前的原样,正厅还留着同治年间的金漆画,往廊檐底下看还能瞅见当年的彩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