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中国行的整个行程,从哈尔滨到北京,再到上海和南京,各个行程节点的先后顺序,其实就是中国14年抗日战争,从开始到胜利的行程,马库斯用他的脚步,用这一段跨越山海、跨越时间的历史回望,重走了一遍中国的抗战记忆。
由于之前2月20号,照片就已经被淞沪抗战纪念馆接收,且正式的捐赠照片交接仪式,也已经于8月4号,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内完成,所以严格来讲,马库斯这次中国行的整个行程,其目的显然并不主要是为了捐赠照片,正如他自己所表示,这一趟中国之旅,这一趟记录中国人民抵抗日军侵略,直到胜利的14年征程,不仅仅只是为了捐赠和寻找照片中的记忆,更多的是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向法国以及欧洲的年轻人,普及这一段“空白”的历史。
因为在此之前,他曾采访了35个法国人,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位知道日军侵华的这段历史,包括他自己。其实也是一知半解,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外祖父,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拍摄这些照片的同时,还亲自在照片的背后留下了备注,再加上他母亲以及舅舅的一些描述,这才让马库斯,对日军侵华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的理解,认为那一段历史,包括日军对平民触目惊心的暴行,以及中国军队奋勇抵抗的事迹,不应该就这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历史遗忘。
所以才萌生出了捐赠照片以及通过社交平台,向外讲述这一段历史的想法。
再加上马库斯的父亲,为了鼓励他实现这个想法,不给人生留遗憾,还专门为他购买了来到北京的机票,然后才有了这次行程,马库斯、松松以及世杰等一行三人,挤出了时间,凑够了经费,并由此开始了他们的中国抗战记忆之旅。
九一八事变
他们的第一站定在了哈尔滨,并于8月7号,参观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同时还参观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园以及哈尔滨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之所以会以这里为起点,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日军侵华战争的起点,就始于中国东北,另一方面,这里也是日军侵略中国荼毒中国人民最早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
虽然其正式建制的命名时间,是1936年,但实则早在一战结束后不久,日军就已经开始了化学武器的研究,当时是1925年,世界各国共同缔结了禁止在国际武装冲突过程中,使用生物和化学武器的日内瓦议定书。
但是没曾想,日本陆军将领,同时也是731部队创始人的石井四郎,却疯狂的认为,既然细菌武器具有如此大的威胁和有效性,以至于必须在条约中予以禁止,那么就没有理由不发展他们,加上石井当时正在进行为期两年的欧洲旅行,所以便巧妙的利用这次旅行,回国后不久,就向日本陆军省以及总参谋部的高级官员表示,海外那些强大的国家都在为细菌战做准备,如果日本不做好准备,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势必就很难再占优势。
虽然当时的日本,同样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不足问题,但这些日本官员,或许是出于对新武器的着迷,所以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丧心病狂的疯狂计划,并于1930年代,秘密开始了细菌战的理论研究。
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日军就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于1932年,扶持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意图将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基于这个基础,由石井四郎等五名军官以及军医所领导,日本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科在背后支持的秘密研究细菌战理论的防疫研究室,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开始在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大兴土木,修建研究设施,并开始组建关东军防疫班,俗称东乡部队,实则也正是731部队的前身。
然后紧接着1933年,就已经秘密在哈尔滨东南70公里处的背阴河,开始了细菌研究,并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而且为了掩盖罪证,七三一部队还在销毁资料,炸毁全部建筑设施的同时,屠杀了最后一批用作实验的人员,并放出了大量染有鼠疫菌的老鼠,进而导致平房地区的大量居民,死于鼠疫。
综合1949年,苏联滨海军区特别军事法庭的审判数据,日军七三一部队主要从事的就两件事情,一个是为了细菌战而实际进行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另外一个就是人体实验。
包括且不限于各种细菌感染实验、冻伤实验、毒气实验、甚至是活体解剖以及野外实战实验。另外综合日本细菌战问题研究专家森正孝的相关说法,七三一部队研究了二十多种细菌,包括鼠疫、霍乱、伤寒等几乎所有种类的细菌,并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些细菌里面,鼠疫是最有效的。
而且从1940年开始,七三一部队就已经在中国大量使用细菌武器,先后在宁波以及常德等多滴,通过飞机撒播鼠疫跳蚤、投放带菌的昆虫和杂物、以及毒化水源、丢撒染菌食品等等形式,传播病疫,并造成了数十万中国民众的丧生。
这还不算完,最疯狂的时候,除了七三一部队以外,日军还在中国东北、华中、华南甚至东南亚等地,设置了大量的细菌战部队以及细菌战研究机关。
比如1937年7月,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后,日军在北京设立的1855部队、在南京设立的1644部队,以及在广东设立的8604部队,再就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统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冈字9420部队。
可想而知,为了研究所谓的细菌武器,日本军国主义到底是有多么的丧心病狂。
正如马库斯在参观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过程中所表示的,这是精心策划的杀戮和大规模的谋杀,是人类最坏的一面。
这是马库斯此次中国行的第一站,也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第一阶段,即1931年9月到1937年7月的局部侵华阶段。
七七事变
离开了哈尔滨,马库斯将其第二站,放在了北京,他和他的朋友们,于8月10号,参观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37年的七七事变,就爆发在这里的卢沟桥,既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
其实早在1937年1月,日本参谋本部就已经提出了要给中国致命的痛击,且同年二月,日本外务省就已经制定好了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声称要对南京政权采取措施。
但由于中国当时的国力确实孱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南京国民政府也确实是不太愿意跟日本发生武力冲突。
所以也就有了后续的2月18号,日本华北驻屯军开始在丰台等地驻军,并于3月20号,派出了70艘日本军舰,在青岛展开了一场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演习。
紧接着同年5月,又以日本驻汕头领事馆巡查打伤中国警察后被中方拘捕的理由,派遣日本驻台湾海军军舰,抵达汕头,向中国提出抗议。
不过因为后续5月29号,中日双方人员在汕头谈判时证实,是日方人员率先行凶,这才粉碎了日本的阴谋,强逼日军驻汕头军舰,撤退了三艘。
可谁曾想,刚到6月份,阴谋被打破的日本,直接就撕破了脸,演都不演了,一边重新调回从汕头撤离的日本军舰,且将其增加至7艘,另外一边,于6月28号下达命令,要求驻丰台日军,开始在卢沟桥一代连日举行夜间演习。
一直到7月6号,日军驻丰台部队要求通过宛平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当时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三十七师,仅有1400余人,由于其事先已经接到情报,日军当日外出演习,枪炮都配备了弹药,与往日情况不同,再加上当时的37师师长冯志安还不在,其本人正在保定,所以只能一边拒绝日军要求,一边向上汇报,要求师长冯治安速返。
就这么僵持了十余个小时,一直到天黑,日军才逐渐散去,但是综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庭审信息,紧接着7月7号,当时是晚上10点40分左右,日军突然声称一名士兵在演习过程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前一天才刚刚上演了那么一出,日军的这个要求,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呀,但是这一次的日军,却没有选择退走,而是迅速包围了宛平城,一副不让进城就开打的模样。
就这么僵持到了7月8号的凌晨两点,第二十九军的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决定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出代表前往调查。
可是截止7月8号的凌晨4点50分,不等调查结果出炉,日军便悍然向宛平城发起了攻击,打响了攻城的第一枪,同时提出了谈判条件,要求中国军队于8月11号之前,自卢沟桥撤离。守城的二十九军,只能被迫还击。
刚开始的时候,二十九军其实打的还挺好的,多次击退日军,虽有伤亡,但整体来说,还算是处于一个僵持的状态。
可是因为日军的缓兵之计,一边对二十九军的军长宋哲元表示,此次事件就只是地方事件,愿意和平解决,诱导宋哲元达成临时停战协议,一边又多方派人疏通,承诺无条件撤兵,然后诱导秦德纯以及冯治安,撤回了反攻令,就只是单纯的宣布宛平城宵禁。
可实际上的日军,已经利用缓兵之计所争取下来的时间,在暗中紧急动员,计划分三路向平津采取包围战略。
就这么打打停停,拖到了7月10号,日军再次包围宛平城,开始进攻的同时,还拆毁了丰台到北平的铁路,虽然外交层面,日方再次表示,不愿以中国外交部为对手,愿意就地商谈,以至于卢沟桥一代的中国军队如约撤军,但实际上的日军,却并没有选择停火,而是持续增兵,不断的扩大事态。
参考7月12号,日本新任中国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的相关信息,上午才刚刚下令华北驻屯军要做好适应全面对华作战的准备,下午就召开了军事会议,并决定动用第一批增加的兵力,务求全歼中国第二十九军,而且要求在7月20号之前,完成部署。
虽然当时的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抗议,并提出愿意以外交方式和平解决,可当时的日本,却只是对外表示,任何解决办法,未经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摆明了不愿意就此作罢。
就这么发展到了7月19号,虽然蒋介石也已经做好了全力抗战的准备,并电令宋哲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国家之人格,同时采取紧急措施,下令总动员,集结中国军队于保定、沧县一代。
但是这个时候的日军增援,也已经到了,光战斗机,就集结了上百架,而且各部兵力,如天津、朝鲜等骑兵队、炮兵团以及工兵队,还在源源不断的开往丰台,而且已经实现了对平津的包围。明摆着,重火力都没多少的二十九军,肯定是难守了。
所以就在7月19号当天,为了保全实力,宋哲元被迫接受了香月清司的所有要求,向日军道歉的同时,决定将第二十九军从平津、卢沟桥、永定门以东撤离,并镇压抗日救亡运动。
可这个时候的日军,还是拒不撤兵,7月22日,继续向华北秘密运送机械化部队,7月23日,继续由日本国内向中国华北增派空军,大量运送军事物资,日本政府也在当天,通过动员计划。
直到7月28号,忍无可忍的宋哲元,下令全线总攻,中国军队虽一度收复丰台、廊坊、但面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再加上飞机以及炮兵的掩护,二十九军这样的步兵师,多少还是显得有点被动,伤亡惨重。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以及师长赵登禹,也在战斗的过程中,不幸殉职。佟麟阁更是因此而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位殉职的高级将领,而且就在当天,北平沦陷,紧接着7月30号,由中国守军独立第三十九旅,独立第二十七旅驻守的天津也宣告失守。
至此,中国华北两大名城,均落入日本之手。
综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当时在庐山发表的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以及7月8号,中国共产党向全国通电发表的抗战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教员还在7月13号,号召每个共产党员与抗日革命者,应沉着的完成一切必要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战前线,所以卢沟桥事变,除了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以外,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
这是马库斯中国行的第二站,同时也是日军全面侵华的战略进攻阶段。
淞沪会战
包括后续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等等大规模战役,其实也都属于这个阶段,这个时候的日军,其主要战略,就是想通过速战速决的闪电战,占领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进而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可实际上,在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抵抗下,尽管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东乃至华中的大片地区,但是其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略,也因为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彻底宣告破产。
参考马库斯中国行的第三站,他和他的朋友们,参观了上海的淞沪抗战纪念馆、以及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因为在这里的1937年8月,为了最大化瓦解日军装备优势,拖垮日军后勤,蒋介石决定主动在上海开辟新的战场,于8月11号,将其手中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投到了上海,并主动向租界里的日军,发起了进攻,并于随后,接连向上海投入了近70万兵力。
然后就凭借着这总共近80万的总兵力,跟日军近40万兵力,缠斗了三个月,直到1937年11月12号,上海沦陷。虽然最终造成了日军近10万人的伤亡,但相对的,中国守军,也付出了伤亡近30万的沉重代价。
好在经此一役,因为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赢了,但是其迅速攻破中国防线的军事战略,也确实是被打乱了,甚至还被动的,被拖入了全面的持久战。
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相信大家也都清楚,日本最大的弱点,到底是什么,虽然当时的日本后勤,确实要比中国守军要好的太多。
比如抗战初期,日军凭借着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优势,再加上对中国沿海以及主要交通线的控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集结大量的弹药和补给,更别说,日军还有相对较为发达的空军和海军,作为其后勤的武力保障。
可是当时的中国呢,连个像样的军工厂都没有,就连部队所需要的各种弹药,都没办法实现正儿八经的标准化。以至于面对日军的重火力压制,中国守军就只能被动的,用我们士兵的血肉去硬抗。
但实际上,论后勤的任性,日军肯定是不敢比的,本土资源的极度匮乏,就是日军最大的缺陷。
所以对日军而言,一旦被拖入了持久战,其实就已经输了一半。
至于剩下的一半,就要看中国守军的抵抗意志,到底能坚守到什么时候了。
所以真要说不幸中的万幸,可能也就是中国守军,不但人多,同时还并不缺乏坦然赴死、为国捐躯的勇气,所以我们才能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面对同样悬殊的伤亡比例而面不改色,才能看到上海四行仓库的第88师524团1营,四百多名士兵,以八百壮士之名,跟日军连续激战四个昼夜,击退日军围攻近十次,击毙日军两百余,伤者无算。而自身仅伤亡数十人,关键还顺利掩护了第88师以及其他国军的撤离。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虽然输了淞沪战役,但就像前面说的,同样也迫使日军转移了战略方向,将其从主动的闪电战略,拖进了相对被动的全面持久战。
南京大屠杀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参谋本部才在多次阻拦柳川平助向南京追击无果的情况下,加上松井石根出于争功的想法而提出的占领南京的申请,故而于11月28号,批准了占领南京的相关计划。
并在南京沦陷后,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机会,通过对南京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屠杀、借以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所以才有了日军在占领南京过程中,在多地所举行的所谓百人斩竞赛,短短两周时间,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量的杀人、抢劫以及强奸活动,根据1947年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谷寿夫战犯案件判决书》中的判定,南京大屠杀过程中,约有19万余人被日军集体射杀焚尸,15万余人被慈善机构掩埋、日军集体屠杀28起,另有零散屠杀858案,遇难者总数超30万人。
虽然其名义上,多数都是以搜捕南京守军为借口,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南京的沦陷,也确实有那么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守军指挥体系的问题,故而导致很多守军,明明已经收到了撤退的指令,但是因为信息的传达失误,以及事先出于破釜沉舟的想法,而摧毁了长江上的所有渡船。所以对这些守军而言,实际上根本就无路可退。
而且撤退容易,再想拿回失守的城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迫于无奈,这些守军,也只能是扔掉武器、脱掉军装。有的甚至还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试图进入保护一般平民的安全区避难。
我自己对这种借平民身份避难的行为,其实多多少少是有点不齿的,这不就是近代版的白衣渡江吗,区别就是一个是为了奇袭、一个是为了逃命。但无一例外,又都导致战争中的平民,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承担一些额外的风险。
可是无论如何,毕竟他们已经解除了武装,尤其是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越来越依赖于武器,而不是军人本身,所以对这些士兵而言,除了身体素质稍微好点以外,跟普通平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更别说当时的南京守军,其中的绝大多数,本来就是被临时征召的普通人,或者就是被强行征召的壮丁。
所以严格来讲,这些解除武装的中国守军,就是平民。
但是日军却认为,有大量的中国军人化装成平民,潜入安全区,也就成了日军眼中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才多次打着搜捕守军的旗号,对安全区进行大搜捕,丝毫不考虑这些守军,已经放下了武器,解除了武装,大量残杀南京守军的同时, 也杀害了大量的无辜平民。
但是综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所逐渐形成的天皇至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体系,以及因为这种扭曲的社会发展体系,而让他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了种族优越论以及侵略有理等一系列扭曲的军国主义价值观,这就足以证明,日军在南京所进行的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活动,其动机,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当时的南京城内,还有隐藏的中国守军。
这就是南京大屠杀,也是马库斯中国行的第四站,马库斯在南京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献花、默哀,同时还参观了拉贝故居,南京城墙博物馆、以及中华门等地。
结语
虽然马库斯这些行程的时间很短,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是我相信,这短短几天的行程,一定会像一把钥匙,重新打开那一段,已经被太多欧洲年轻人遗忘的历史闸门,从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里那些冰冷的实验器械,到卢沟桥石狮身上那仿佛仍能触摸到的弹痕,再到四行仓库墙壁上的斑驳印记,以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静静陈列的遇难者名牌,马库斯用他的脚步,用这一段跨越山海、跨越时间的历史回望,重走一遍中国抗战记忆的同时,也是在用他的脚步,丈量中国 14 年抗战中最沉重、也最不屈的轨迹。
我也真切的希望马库斯,能够通过他的这次中国行,以及后续在社交平台上的持续分享,实现他的愿景,不给人生留遗憾的同时,还能重新填补他眼中的,已经被很多欧洲年轻人所遗忘的,那一段空白的历史。
正如他自己所说,捐赠只是第一步,教育才是终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