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兴城古城(原名宁远城)藏着太多历史密码。可如今,它却陷入了文旅发展的困境 —— 游客吐槽太阳能热水器破坏城墙景观,抱怨商业气息淹没历史韵味,新建景点收门票引不满。这座曾见证袁崇焕抗金历史的古城,该如何在新时代破局,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名字里的历史重量
“兴城” 二字总让人觉得少了些古韵,而 “宁远城” 三个字却能瞬间唤起历史记忆。明万历年间,这座古城因 “安宁远方” 得名,是明清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有游客直言:“叫宁远古城,才能和平遥、丽江站在同一个历史维度上。”
改名不仅是称呼的变化,更是对历史的回归。想象一下,当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刷到 “宁远古城” 的话题,看到袁崇焕督师府的复原场景、明清卫所制度的沉浸式展览,会不会更愿意主动了解这座城的故事?名字是文化的第一张名片,恢复 “宁远” 之名,或许能让古城在传播中先声夺人。
让原住民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站在城墙上拍全景,太阳能热水器的蓝板刺眼;逛古街时,电动车门店、殡葬用品店与古建筑格格不入 —— 这是游客最直观的槽点。但深究下去,这些 “违和感” 恰恰是原住民真实生活的痕迹。
古城里的民房不是单纯的景点,而是世代居住的家园。强行迁出居民,看似能打造 “纯净” 的历史景观,实则抽空了古城的灵魂。不如换种思路:引导居民参与古城美化,比如将太阳能热水器统一换成仿古造型,把临街店铺改造为非遗工坊、老手艺体验店。当游客看到老人在巷口制作面茶,主妇在门口晾晒手工布鞋,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或许比刻意营造的 “古风” 更动人。
历史与商业的平衡术
“商业气息浓” 的吐槽背后,是商业业态与古城气质的错位。游客反感的不是商业化,而是千篇一律的网红小吃、劣质纪念品。宁远古城的商业,应该扎根于它的军事文化基因。
可以把督师府打造成互动性强的历史体验馆,让年轻人穿上明军铠甲参与守城推演,而不是简单陈列文物;临街店铺可引入辽西皮影、满族剪纸等非遗项目,游客不仅能购买成品,还能亲手制作;甚至可以复原明清时期的 “卫所市集”,卖些弓箭模型、古法糕点,让商业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
服务细节也得跟上。网友抱怨的出租车宰客、餐饮价格虚高,需要建立明确的监管机制,比如设立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明码标价的美食地图,让年轻人玩得放心、花得明白。
年轻人需要的沉浸感
年轻人不爱逛古城,往往是因为觉得 “与我无关”。宁远古城可以利用自身的军事特色,设计剧本杀、实景解谜等体验项目:在城墙角楼藏好 “军情密信”,让游客根据历史线索寻找;在胡同里布置 “古代哨卡”,通过问答历史知识通关。
夜晚的古城也能焕发活力。少些刺眼的霓虹灯,多些灯笼、火把营造的氛围,定期举办 “宁远军乐” 演奏会,用鼓点、号角声重现古城的军事记忆。当年轻人能在游戏、互动中触摸历史,古城才会从 “打卡地” 变成 “体验场”。
兴城古城的破局之道,或许就藏在 “留痕” 与 “更新” 的平衡里。让原住民继续在此生活,让历史场景自然融入日常,让商业服务成为文化的延伸。毕竟,年轻人向往的不是冷冰冰的古建筑,而是能让人感受到 “活着的历史”。
如果你是宁远古城的运营者,会用什么招吸引年轻人?来评论区分享你的创意,或许下一个让古城出圈的点子,就从这里诞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