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河上龙舟竞渡,阿吉太湖边光影流转,小草公园里歌声飞扬……从传统节庆到现代赛事,从非遗文创到科技演艺,如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正以多元文旅场景,勾勒出北疆文化建设的生动图景。2025年以来,赛罕区以“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融合赋能”为理念,通过精品活动、重点项目、产业融合三驾马车,让“文化青城”品牌愈发鲜亮。
“第一次在内蒙古看龙舟赛,鼓声、欢呼声差点把河岸掀起来!”6月的大黑河岸边,来自包头市的游客王琳举着手机拍摄记录,镜头里的龙舟队劈波斩浪,现场观众的呐喊此起彼伏。这场赛罕区首届端午节龙舟赛,不仅填补了内蒙古水上龙舟赛事的空白,更创下单日吸引10万游客、带动旅游收入超170万元的亮眼成绩,相关报道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全网观看量突破8000万人次。
龙舟赛的热度尚未退去,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阿吉太湖的夜晚又被另一股热潮点燃。8月1日,北疆首部超维度音乐水舞光影秀、水上户外沉浸式实景演出《皓月长歌》上演,激光与水光交织出昭君出塞的壮阔图景。“为了呈现最地道的塞北风情,我们邀请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服饰设计,光水幕喷头就调试了127次。”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场融合尖端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实景演出,每日吸引5—6万名游客,人民网、央广网等媒体的集中报道让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从水上赛事到夜间演艺,赛罕区文旅活动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7月12日,大黑河水上运动中心迎来首届皮划艇比赛,600余名选手竞技的同时,5万名游客体验了水上自行车、摩托艇等项目;7月13日,CPUC城市泵道自行车联赛吸引200名运动员参加,1200名观众为小轮车选手的腾空动作欢呼;持续3周的第四届小草音乐季,以“音乐+生态+文旅”模式,让市民在旋律中感受生态之美。
走进胜道博岳国际卡丁车体育公园,引擎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期卡丁车项目今年营业额已破102万元,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据介绍,二期项目投入1400万元建设的专业场馆,让这里从单一卡丁车场升级为“体育+文旅”综合体,即将举办的首届卡丁车大奖赛,已吸引全国200余名选手报名。
在八拜湖生态微度假项目现场,工人正在调试越野车赛道设施。该项目规划面积达13270亩,一期已建成蒙药香非遗文创产业园、湖湾林舍营地等,卡通座椅、帐篷区等设施成为亲子游热门地。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未来这里将成为集康养、竞技、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度假区。
此外,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升级后接待访客2.5万余人次,110个参观团体在这里感受北疆文化;蒙药香非遗文创产业园持续建设,让传统药香技艺焕发新生;新华社旧址对外开放,成为红色文化研学新地标……一个个项目串联起赛罕区“一轴·两带·一环·多点”的文旅格局。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赛罕区通过“文旅+体育”“文旅+科技”“文旅+非遗”等模式,带动旅游收入显著增长:燕京啤酒青城乐活季吸引11万名市民、游客,营收约110万元;大黑河沿岸业态在龙舟赛期间创收176.6万元;文创市集、研学体验等衍生消费同比增长40%。
产业融合不仅拉动消费,更重塑着城市品牌。从央视报道的龙舟赛到全网热议的实景演出,从国家级赛事到惠民演出,赛罕区正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更要让他们住下来、玩起来。”赛罕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张志宏介绍,目前赛罕区正推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呼和浩特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申报4A级景区,八拜村申报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文旅发展的红利,也实实在在惠及百姓。赛罕区乌兰牧骑开展惠民演出81场,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琴童海选等公益活动,3000名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劳动实践等研学活动。
从大黑河的龙舟竞渡到实验室里的非遗创新,从文旅项目的建设工地到惠民演出的舞台,赛罕区正以文化为笔、以生态为墨,在北疆大地上绘就一幅文旅融合、百姓共享的新画卷。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