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深圳大学,果林浓密的枝叶间藏着果实。几个家长带着孩子举着长杆敲打树枝,网红“黄鬃鹅”被孩子追得扇着翅膀冲进湖里,家长们举着手机大笑……这样的场景,在暑期的深圳高校里不时上演。
▲校园里的游客。 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黄玉春 王雨荷 黄旭媚 摄
【果园失守】
游客“越界”行为频发
早晨八点,深晚记者来到位于南山西丽大学城的南方科技大学,已有游客三五成群的进入该校的果林。有人踮脚拉扯树枝,有人举着长杆敲打果实,吃完后核随手一扔,感觉味道不对的就直接吐在地上。游客走后,地上散落着踩烂的果实和折断的枝丫。这些挂着“禁止采摘”警示牌的果树,在部分游客眼中却成了“公共福利”。
深圳大学一位保安告诉记者,暑期游客中“带小孩的多一点”。遇到不文明行为,他们会出面劝告制止。但并非所有游客都听劝,“少部分人会骂人,或传递一些负面情绪”。目前学校实行预约入园制度,“有预约出示身份证刷一下就能进,没预约的按规则不能进”,但执行中仍有不少摩擦。
为方便师生出行的校内通勤车,一度成了游客的“观光专线”。据深大小巴司机反映,游客高峰集中在“周末上午10时到下午4时30分左右”,深大北门小巴站常排起长队,穿梭的小巴几乎坐满游客。有20多年驾龄的小巴司机师傅告诉记者,有些游客把通勤车当成了“旅游包车”,“想在哪下就在哪下”。乘车安全也让人揪心。“三四岁小孩坐在敞篷车边上很危险,手一伸可能就出事,必须让他们坐中间。”
暑期留校的学生小黄也向记者表示,自己有次急着出校办事,连着两辆车都没空位,好不容易等来第三辆有空位的车,一名家长却带着孩子直接插到前面。
即便目前学校已设置“师生专用车”,优先保障学生出行,但仍有游客挤乘。“学生要是坐不上车会有意见。”司机无奈地说。
更让司机头疼的是逃票问题:“提醒按人头付费后,有人假装网络不好不付,有人说孩子小少付,碰到这种人只能不理会。”
食堂里的烦心事也在同步上演。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食堂面向游客开放,但需游客支付额外费用,部分游客便拜托学生代刷校园卡。“有次帮一位阿姨刷了18.7元的套餐,她只转来17元,我也不好意思再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学生小林的经历并非个例。这种“反向抹零”屡见不鲜,更有人假装扫码转账,实际并未付款,学生碍于面子常常只能吃哑巴亏。
【两难处境】
开放与秩序如何平衡?
高校暑期开放引发的种种矛盾,本质上是公共资源共享与校园管理规则之间的冲突。深圳高校大都在尝试用预约制度、限定游览范围等规则框定开放的边界,但未能完全阻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部分游客将高校等同于公园,忽略了其教育场所的特殊属性。高校的土地、设施虽由公共财政支持,但其核心功能是教学科研,并非经营性景区。这决定了校园开放必须有底线,必须以不干扰正常秩序为前提。
对学校而言,管理始终面临两难。严格限制开放,可能被指责“自我封闭”;放任自由,则会直接影响到师生权益。深大后勤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暑假期间我们的工作量大了不少,但人手有限,也没办法盯着每个角落。”通勤车逃票、食堂蹭饭等问题,还涉及小额经济纠纷,处理起来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冲突。
学生群体的感受更为复杂。多数学生理解家长带娃参观的心情,也知道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览高校激发学习动力,但游客频繁的打扰不断挑战着学生们的耐心。“图书馆外小孩大喊大叫,宿舍楼下有些孩子探头探脑想往里闯,真的有点崩溃。”深大研究生王同学的话道出了不少留校学生的心声,“我们不反对开放,但希望大家都能互相尊重。”
【破局之路】
多方合力守护文明边界
“开放校园需要更专业、更智慧的安全管理保障。”深大管理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他建议,高校应推动三位一体的安保机制:一方面增加安保人员密度,在网红点位、果树区等重点区域加强巡逻;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人脸识别闸机、升级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重点区域的全覆盖监测。“同时要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明确快速报警、精准识别、定责处置的流程,增强整体风险应对能力。”
作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高校向公众适度开放本是应有之义。治理的目标并不在于回避风险,而在于构建包容性强、安全性高、责任清晰的现代校园空间。有专家向记者提到,高校既不能陷入“一出事就关闭校门”的过度防御——这会让大学变成与世隔绝的孤岛,限制公众共享教育资源的权利;也不能理想化开放而忽视安全需求,“对社会的开放本来就是现代大学的特征,一有问题就关闭大门无异于自我倒退”。
有关部门管理人员表示,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在理解与尊重中找到平衡点。学校层面可以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比如将通勤车明确分为“师生专用”和“游客接驳”,高峰时段优先保障学生出行。在果树、实验室等敏感区域设置更清晰的警示标识,同时联合学生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食堂也可以推出明码标价的“游客套餐”,从源头上避免借卡消费纠纷。
游客的自觉同样至关重要。不追逐动物、不破坏植物、遵守消费规则,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恰恰是对教育场所的基本尊重。尤其对家长而言,带娃参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文明教育,以身作则遵守规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
学生的包容也不可或缺。遇到游客询问路线时多一分耐心,看到不文明行为时温和提醒,或许能化解不少潜在的矛盾。毕竟,高校的开放不仅是展示校园之美,更是传递文明之礼,这种双向的理解与尊重,才能让开放的意义真正落地。
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黄玉春 王雨荷 黄旭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