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杯水,深夜的最后一泡尿,这些看似平常的生理活动背后,是两个拳头大小的器官在默默守护——肾脏。它们像一台精密的“人体净水器”,每天过滤180升血液,将代谢废物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然而,当这台机器因长期超负荷运转或突发故障而停摆时,“尿毒症”便悄然降临。
图源网络
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是生活的“固定节拍”,出行则成了需要精心计算的“附加题”——饮食需严格控盐控钾,用药需按时按量,透析时间更需与行程完美契合。但76岁的王大爷,却在与疾病相伴的第十个年头完成了一场“慢节奏”的出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老人的故事,看他是如何将生命的挑战化作旅途中最温暖的风景。
时间密码:给旅行留出“呼吸感”
王大爷深知,旅行不是“打卡赛跑”,尤其是对需要定期透析的他而言。他拒绝了“特种兵式”行程,选择用1-2个月的慢节奏,让自己从容地领略每一处风景。
“每天只安排一个主要景点,上午透析,下午溜达,晚上和老伴在公园坐会儿——这样的节奏,身体不累,心里也踏实。”他笑着说。这种“松弛感”不仅让他有精力享受旅途,更让透析后的恢复期有了足够的缓冲。
住宿哲学:离“生命站”最近的家
抵达旅行地后,王大爷和老伴第一件事不是奔景点,而是“考察”住所。他们最终选了一间老式公寓:木质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阳台能望见湖泊,更重要的是,离最近的血液透析中心只有一站地。“这里像第二个家。”老伴边整理行李边念叨。
▶ 厨房里,她提前备好了电饭煲、小奶锅——王大爷的“定制餐”需要现煮鸡蛋、清蒸鱼,外卖的重口味可不行;
▶ 冰箱里塞满了矿泉水,用来控制每日饮水量;
▶ 床头柜上,血压计、体重秤、健瘘操示意图整齐摆放,像个小型的“健康驿站”。
同行者:老伴是“最佳旅伴”也是“健康管家”
“有她在,我敢走。”王大爷口中的“她”,是陪他走过50年风雨的老伴。从规划行程到提醒吃药,从研究透析中心到应对突发状况,老伴成了他最坚实的“后勤部长”。
透析场所的选择:细节里藏着“安全感”
对王大爷来说,透析中心不是“随便选”的地方。他需要了解那里的仪器品牌、型号、血液流量、膜面积大小是否与他平时使用的相同,透析液的种类是否合适。他甚至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收费情况和医保政策,确保旅行中的每一次透析都能顺利进行。
病历与药物:随身携带的“生命说明书”
王大爷的旅行包像个“移动病房”。
最外层是详细的病历本:年龄、体重、24小时尿量、透析方式、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血管通路等情况。出发前还准备好两周内的检验报告,包括肾功能、肝生化、病毒标志物、电解质、血常规等。“医生说了,万一要住院,这些资料能省不少时间。”老伴补充道。
老伴为他准备了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分格药盒,列出常用药清单,带足一个月的用量。女儿用手机闹钟进行了时间设置,提醒王大爷按时吃药。
包里还备了“应急包”:布洛芬(头疼时用)、头孢克洛(防感染)、蒙脱石散(防腹泻)、奥洛他定(抗过敏)。“都是医生根据他的情况开的”,老伴解释道,“这些药像‘安全网’,有它们在,心里不慌。”
抵御美食诱惑:在烟火气里守住“饮食纪律”
王大爷和老伴一起研究了如何在旅途中保持优质蛋白饮食和低盐、低磷、低钾饮食,在享受当地美食的同时,也能保证营养均衡。
▶ 对于烧烤类、腌制类、罐头类、贝类、海鲜类、动物内脏类食物,要敬而远之。
▶ 对于菜汤、肉汤、鱼汤要坚决抵制,坚决不喝酒类、果汁、酸奶、茶类饮料和碳酸饮料。
喝水的艺术:用“数学公式”算出“自由”
▶ 每天喝水量=前一天尿量+500ml
这个公式王大爷背得滚瓜烂熟。他随身带着500ml的保温杯,上午喝1杯,下午喝1杯,晚上喝半杯,每次小口抿,像品茶一样。
安全第一:把“小心”过成日常
王大爷和老伴像“气候侦探”,他们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提前一天就准备出第二天适合的衣物,并坚持每天测量血压和体重,坚持饭后做15分钟健瘘操。
“安全不是束缚,是让我们能走更远的路。”老伴的话,像一颗定心丸。
紧急情况应对:把“意外”变成“故事”
尽管王大爷和老伴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他们也知道,旅行中总有可能遇到意外。一旦出现严重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胸闷、管路出血、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情况,他们了解如何快速找到最近的医院,如何处理突发的健康问题。这些准备,让他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迅速应对。
王大爷的出游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却写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也为无数同路人提供了出行参考——尿毒症患者的脚印,也能在祖国大好河山上书写出同样生动的诗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