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生态绿洲的破局与时代局限
2011年,南沙以“湿地唱晚”之名首度跻身“羊城八景”。彼时的南沙湿地公园,是广州城市南拓进程中一颗孤悬的生态明珠——红树林延绵、10万只候鸟栖居,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在此落脚,“广州之肾”的称号承载着城市对生态空间的珍视。然而,其入选本质是单一景区的突围,功能局限于生态观光(观鸟、赏荷),产业联动薄弱,依赖门票经济。评选机制以专家媒体主导,市民参与投票,最终湿地公园凭“生态唯一性”叩开八景之门。
湿地景区远景
南沙湿地-水鸟
它的入选,虽映射了广州突破“云山珠水”传统格局的渴望,借助亚运会后城市扩容的东风实现了“广州看海”的认知破冰,却仍未摆脱城市边缘生态区的定位。
现在:黄金海岸线托举“南沙旭日”
2025年,“南沙旭日”以磅礴之势再度入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一条20公里黄金海岸线,串联天后宫、蒲洲花园、国际邮轮母港、虎门炮台遗址、南沙湿地公园等七大璀璨节点,形成山海联动、古今交融的超级文旅航母。空间范围从万顷沙大幅延伸至邮轮母港,实现了从“点”到“带”的跨越。
天后宫
从生态观光升维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强劲经济引擎——妈祖文化激活千年海丝记忆,国际邮轮航线通达12个目的地,大湾区文体中心剑指国际赛事,游艇会撬动高端消费活力。
这一跃迁直接呼应国家顶层设计。《南沙方案》将南沙从“广州新区”擢升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门户”,赋予其自贸区开放创新与国际航运枢纽的核心使命。
南沙邮轮母港
数据印证其活力:2024年南沙旅游接待量飙升至6000万人次,同比激增105%,“千亿级滨海经济带”的宏伟蓝图正依托这条黄金海岸线加速落地。1378万市民网络投票奠定民意基础,政府与全民共绘“心中的南沙”,专家实地踏勘30余处景点,最终以组团式景观承载广州“向海图强”的战略雄心。
专家观点:周建平解码八景背后的城市升维逻辑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这位深度剖析“羊城八景”千年密码的学者,用其原话精准勾勒了“南沙旭日”入选的深远意义。他指出,“重评‘羊城八景’,能将近年涌现的新地标与历史景观结合,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形象”,南沙的入选正是这一文明维度的生动体现。
南沙游艇会
从经济视角剖析,“评选的本质是城市IP的更新,通过官方认证的‘必游景点’,可精准吸引游客,延长消费链条”,“南沙旭日”作为滨海文旅旗舰的价值不言而喻。
在文化认同层面,他强调“这种深度参与能增强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话语权’,强化市民认同,凝聚城市精神”,千万级网络投票正是市民共塑城市灵魂的明证。
对于国际传播效能,周建平点明“广州华人华侨众多,又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通过‘羊城八景’评选,可以增强国际辨识度,向世界展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气质”。他特别强调此次评选的创新性,“此次评选标准不应拘泥于物理空间上的景观,而应有更开阔的思路,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需“从人文底蕴、生态环境到科技创新等多维度展开”,并最终通过实践达成了“六大平衡”(地域空间、类型主题、时间维度、功能体验、保护发展、大众小众),而“南沙旭日”正是这一多维平衡理念的典范成果。在周建平看来,“读懂羊城八景,便读懂了广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沙的变迁深刻印证了这一点。
2025年“羊城八景”南沙旭日(含南沙天后宫、蒲洲花园、南沙滨海公园、南沙湿地公园)
从2011年湿地孤岛的“生态唱晚”,到2025年黄金海岸的“湾区旭日”,南沙的两次入选勾勒出广州城市进阶的史诗级转折。若说前者为城市撕开一道观海的缝隙,后者则彻底推开了广州面朝大洋的大门。当邮轮驶出母港、赛事点亮场馆、妈祖香火缭绕于现代楼宇之间,南沙已不仅是景别——它是大湾区澎湃心跳的具象,是广州献给世界的“青春中国”样本。正如20公里海岸线上跃动的光芒:这里旭日初升,而未来正浩荡而来。
文|记者 江皓轩 冷霜图|南沙区宣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