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剧情走进蒲松龄的故事里,这种体验比单纯逛景区深刻多了。”济南游客李萌刚看完红叶柿岩景区的《奇幻聊斋》,为这场沉浸式演艺特意多留了一晚,“连博山菜都尝了,才算把淄博的文化味吃透。”
同样被演出打动的还有潍坊游客刘阳。他直言:“以前是打卡式逛景区,现在跟着演出感受聊斋奇幻,对淄博文化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部驻场旅游演艺作品已带来约60.29万元营收;更重要的是,它成了让游客“慢下来”的重要理由。
而游客愿意停留,直接让商户的腰包鼓了起来。在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这有局儿”,青岛游客王小丽原本计划半小时逛完,结果在老院子里闲逛、品尝周村烧饼,不知不觉就待了3个小时,临走还买了一堆琉璃文创,她感慨道:“不像普通商场那么生硬,这里像老淄博的生活缩影,花钱都花得舒心。”商户们明显感觉到,自从这个沉浸式消费场景亮相,客流量和消费额都稳步上涨,原本“逛一圈就走”的游客,现在常常“泡”一下午。
除了市井烟火,文化体验也在焕新中变得更鲜活。在淄博钟书阁“海岱好市”齐风市井主题街区,淄博市民亓慧带孩子体验射箭后笑着说:“以前带娃去书店,多半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书;这里不一样,能穿汉服、学齐绣,孩子在玩闹间就听了不少传统故事,这种文化感受可比课本上的文字生动多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这个将齐文化巧妙“装”进市井场景的“海岱好市”主题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58万人次,实现营收475.26万元,凭借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体验设计,成了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的文化课堂。
这种“文化场景生活化、生活场景文化化”的创新思路,同样体现在城市的文博场馆中。如今,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凭借19个精心策划的特色展览,在短短半年内就吸引了133万人次游客驻足参观,不仅创下了惊人的接待量,更成功跻身国内高热度博物馆行列。这一亮眼成绩,正是淄博从流量吸引向深度体验转型的生动缩影,而这样的转型,始终围绕着从流量到留量,让游客不仅来过,更能留下、记住。
这些鲜活场景的焕然一新,背后是淄博启动的“景区焕新”工程。“当时烧烤热潮带来了流量,但我们更想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工程启动之初就瞄准“文化为魂、体验为核”,要从“一时热闹”变成“长久红火”。
淄博交出了亮眼答卷:连续两年,每年新增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数量居全省第一;每百平方公里景区密度跃居全省第二,A级景区总数达85家。“从基础设施到业态创新,都盯着游客需要什么、百姓能得什么。”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比如周村古商城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不仅新建了46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新增了1100个车位,更改造了40处院落引入非遗工坊,让商户跟着景区一同升级。再如颜神古镇,探索出“演艺引流 — 场景消费 — 文化增值”的特色路径:今年上半年,营收突破549万元,近百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依靠手艺实现了增收。
从情景演绎到 “这有局儿”,从齐风主题街区到 “琉光璃彩”…… 这些场景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淄博景区焕新的生动注脚:当文化有了温度,场景有了活力,游客的获得感、百姓的幸福感,自然会在每一次驻足、每一笔消费里,慢慢变浓、变实。(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秋云)
来源:博览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