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家地理》最新期刊对“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全域文旅资源的深度报道,山丹军马场、焉支山国家森林公园、艾黎纪念馆等历史地标再次成为全国文旅焦点。山丹县公安局主动融入“全域旅游”战略布局,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支撑,通过构建警务协同、智慧巡防、多元共治、服务升级的立体化护航体系,为全县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平安动力。
警务协同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多亏警察同志及时赶到,带着我们走出来,不然天黑后被困在这大峡谷里真不敢想!”6月23日17时许,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的游客黄先生一家在山丹马场景区游玩时受暴雨影响被困窟窿峡附近。马营派出所接警后迅速携带救援装备,历时2小时成功将黄先生一家平安救出。山丹公安针对焉支山与马场两大景区构建“祁连生态警务+丝路旅游警务”协同机制,制定严密的安保措施。每逢节假日,山丹县公安局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安排警力采用“民警徒步巡逻+无人机高空巡查+周边视频监控”模式,加大巡逻频次和密度,全力保障游客出行安全。同时,民辅警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救助国家保护动物、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呼吁游客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交警部门紧扣“平安之夏 畅游河西”主题,推进“百哨千灯万带”工程与S590样板路建设,建成49处信号灯、1730米减速带及22块光电限速牌。排查“两客一危”企业隐患12次,签订安全文书4000余份。夏季车流高峰时,依托智慧交管平台预测流量,布设分流点与引导岗,标注12处临时停车场和8条应急通道并形成《出行提示单》,为游客筑牢“丝路之旅”安全屏障。
科技赋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
山丹县是甘肃长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长城总长365公里,烽燧、关堡等遗址200余处,硖口古城、金山子烽火台等遗迹见证丝路繁华与边塞烽烟。走进属地陈户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高清大屏实时呈现景区关键点位画面,“自2024年起无人机常态化巡防长城遗址,2025年4月新增配备红外相机的专业机型,有效解决夜间监测盲区与续航问题。”所长宋自成介绍。
今年,山丹县公安局构建长城保护“人防+技防”机制,巡逻警力与智能监控联动处置隐患,联合文旅部门将核心区接入“雪亮工程”,实现国家级文保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至目前发现长城隐患23处,制止违规攀爬40余次。组建“1+1+N警网融合”社区警务队,形成民警主导、多方协同的治理架构,推动“巡逻+”共治模式高效运转,为边塞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公安动能。
三位一体守护东西文明印记
四坝滩遗址的彩陶碎片记录着3900年前的文明密码,艾黎纪念馆的红色印记诉说着国际主义精神。在这场东西文明的对话中,山丹公安构建“文保部门+公安机关+志愿者”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对艾黎纪念馆、四坝滩遗址实行“每月1次专业巡查+每周2次日常检查”,重点检查文物安全管理制度、责任落实、日常巡查及火灾隐患等情况,全面排查内部安防、消防器材与用电安全,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认真做好文物保护、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守护文化遗产安全。
暖心警务服务美食非遗街区
河西美食与走廊非遗,是山丹旅游的独特魅力。在美食街和非遗展示区,针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消费纠纷等问题,山丹公安在焉支巷子警务站设立调解室,探索建立“1+N”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机制,做到“纠纷快调快处、事故快勘快赔、案事件快交快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游客满意度,全县涉旅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98%。同时,山丹县公安局组织警力将反诈、防火、防盗等安全宣传知识融入美食节、非遗展览等活动中,通过设置宣传点、发放资料、案例讲解等方式,增强游客的防范意识。入夏以来,护航各类展演活动20余场次,排查旅游类矛盾48起,帮助游客寻回失物35件,确保“烟火气”不失“安全感”。
从焉支山巅到长城脚下,从马场草原到非遗街巷,山丹公安用“看得见的警力、摸得着的服务、感受得到的安全”,为“丝路马都·古韵山丹”旅游路线筑起坚实屏障。2025年上半年,山丹县涉旅案件同比下降35%,游客满意度达98.7%,“平安山丹”已成为最靓丽的文旅名片。正如治安大队大队长张安所说:“我们不仅要守护风景,更要守护风景里的故事,让千年文脉在平安环境中永续传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