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的街头化作一片非遗的海洋。一千余名表演者、10个特色方阵、3辆主题花车沿着2.8公里的巡游路线徐徐前行,“滚山珠”“撮泰吉”“铃铛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吸引数万市民游客驻足。“多彩非遗·魅力毕节”正成为毕节市以文化IP撬动避暑旅游经济的生动实践。
文化IP赋能,沉浸式体验加持,“非遗+”延长产业消费链,持续“加热”毕节“清凉经济”。
毕节夏季平均气温仅21℃,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川渝、长三角等地游客的避暑首选。如何让“凉爽”这一自然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毕节市给出的答案是——文化IP的深度赋能。
“过去,来毕节的游客以看自然风光为主,现在还加上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织金县深山市集非遗体验店负责人王秋雨说道。
今年避暑旅游季,毕节创新推出“跟着非遗游毕节”“火把狂欢夜”等主题线路,将织金洞、九洞天等自然景观与非遗展演、民族巡游深度融合。
“白天在织金洞探险,晚上参加火把狂欢,还能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蜡染,这趟旅行太值了!”来自成都的00后大学生王云说道。
以国家级非遗“彝族火把节”为核心打造的“自然凉·毕燃嗨”系列活动,单日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星级饭店、等级民宿及露营基地入住率高达98%,织金洞、九洞天等景区连续多日门票售罄。
毕节市在2025年暑期推出了系列沉浸式文旅项目。九洞天景区推出“鲛人IP”剧本杀,游客可化身“文物守护特工队”成员,在喀斯特溶洞中解谜探险;奢香古镇“穿越古彝”换装游览,游客可换上民族服饰游览景区;同心公园广场举办的“非遗音乐汇”通过《乌蒙欢歌》《百里杜鹃花开》等原创曲目,让观众在旋律中感受民族文化。
“有趣、有意义、有回味。毕节这些要点都很大程度地契合了Z世代的消费偏好。”王云说。
今年暑期,毕节沉浸式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210%,20-35岁游客占比达67%。
一手推沉浸式旅游项目,一手打造“非遗+”IP,不断延长产业消费链。
日前,广东游客许佳雯走进乌江源百里画廊刺绣蜡染体验馆,惊叹于绣品的精美。“太精致了,这些丝线像是活的。”
通过非遗IP的持续运营,毕节先后开发“小蜡刀”“黔西苗绣”等相关文创产品,受到游客喜爱。初步构建“核心活动引流-周边产品变现-产业链延伸”的发展模式。
2025年避暑季期间,毕节市接待游客总人次预计突破3000万,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在这个火热的暑期,毕节正用一个个鲜活的文化IP去证明,避暑旅游的竞争早已不仅是温度的比拼,更成为文化魅力的较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永燚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