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产业里,有一种 “讨好型” 商业模式很常见。
简单说,就是想尽办法迎合游客需求、紧跟市场风向,以此来吸引流量、赚取短期收益。这种模式有几个明显特点:服务上对游客过度迁就,就像哈尔滨为了游客给冻梨摆盘、在中央大街铺防滑地毯;营销上喜欢 “听劝”,和网友频繁互动,比如河南文旅一天发上百条网友投稿的视频;产品上总爱复制网红同款,到处都是 “小瑞士”“阿那亚” 这样的仿建项目。虽然这种模式能在短期内带来大量游客,但却让文旅项目越来越像,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想要打破这个困局,就得有点 “反叛精神”, 不盲目跟着流量走,回归当地文化的本质去创新。下面我们就从现象、困局、破局这三个方面来好好聊聊。
01/“讨好型” 商业在文旅行业的具体表现
1. 服务内卷化
哈尔滨在这方面是个典型例子。为了让游客满意,当地做了不少让本地人都觉得 “陌生” 的事。地铁里的座椅加了加热功能,冻梨被切成片摆成精致的盘,中央大街还铺上了防滑地毯,甚至连豆腐脑的口味都调整了,放上了糖。这种毫无底线地讨好游客,虽然让哈尔滨得了个 “讨好型市格” 的好名声,但也能看出当地对短期流量的依赖有多严重。
2. 营销同质化
各地文旅局也纷纷效仿这种 “听劝” 的人设。沈阳文旅局长承诺会 “马上安排” 行李寄存的事,吉林文旅自称 “吉吉很急”,河南文旅更是一天更新上百条视频就为了冲流量。表面上看,这像是服务在升级,可实际上,这只是缺乏原创性的营销内耗,大家都在跟着别人的路子走,没有自己的特色。
3. 产品克隆化
从 “我在 XX 很想你” 的路牌,到仿建的阿那亚礼堂,很多文旅项目都陷入了 “复制-过-关停” 的循环。就拿张家界大庸古城来说,投资 25 亿元复制了唐宋街区,可因为里面内容空洞,每天平均客流量还不到 20 人,实在是浪令人惋惜。
02/同质化困局:讨好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1. 商业转化率低下
网红项目往往都是 “只打卡不消费”。重庆洪崖洞一年客流量超过一亿,却连年亏损;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人均消费才 1.01 元。游客来了就是拍张照就走,根本没法支撑项目的运营成本,这样的模式真的很难长久。
2. 文化空心化危机
大量复制出来的 “文化克隆体”,把各个地方的特色都给抹杀了。比如有个地方仿建了阿那亚礼堂,可因为 “没有渤海的海风与美术馆群的气韵”,最后就成了个摆拍的道具布景,而当地真正的本土文化,像黄河岸边的牧野文化,反而被忽略了,实在可惜。
3. 生命周期短暂
依赖流量的项目,大多都是 “开业即巅峰”。长沙文和友从排队要等 4 小时,到后来门可罗雀,只用了 3 年时间;像《只有峨眉山》这类演艺项目,也因为内容和其他项目雷同,最后陷入亏损,不得不停演。
03/破局路径:“反叛精神” 的实践与创新
这里说的 “反叛精神”,并不是要和游客的需求对着干,而是不被流量牵着鼻子走,靠文化的真实性和体验的独特性来重新打造竞争力。有不少典型案例都证明了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1. 反叛标准化体验:拥抱 “非典型” 旅游需求
“窝囊旅游” 最近很火。年轻人不想再搞 “特种兵式打卡”,于是催生了一些低能耗但能带来高情绪价值的旅游体验。比如浙江安吉的 “躺平漂流”,一天的销售额就有 40 万元;千岛湖的自动登山扶梯,客流量比以前增长了 3 倍。这些项目坚持 “舒适优先”,打破了 “吃苦旅游” 的逻辑,正好满足了那些压力大的给人精神上的自救需求。
还有就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能给文旅项目加分。安吉的 “村咖”(乡村咖啡馆)一年能吸引 615 万人次的游客,就是因为它提供了 “和店主聊天” 的社区感,而不是单纯的摆拍布景。这也说明,当地真实的生活氛围比人造的景观更能让游客愿意再来。
2. 反叛文化表演化:深挖在地性 IP
“伪文化”,激活当地文化的基因密码很重要。西安大唐不夜城以 “盛唐气象” 为核心,用互动演艺代替了单纯的仿古建筑;淄博烧烤凭借 “小饼卷一切” 的烟火气火了起来,把齐鲁的饮食文化变成了和游客之间的情感连接。
社区参与式开发也是个好办法。贵州村超联赛把足球文化和侗族大歌结合起来,带动当地旅游预订量增长了 305%。这说明让本地人成为文化叙事的主体,才能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单纯的表演噱头。
3. 反叛流量依赖:以运营思维取代短效营销
细节体验比网红标签更重要。黄山风景区通过智慧导览,把游客的满意度提升到了 92%,这说明像数字化基建和厕所清洁这些 “小事”,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
内容不断更新也比一次性投资更有意义。持续更新体验设计,比如乌镇戏剧节让古镇不断 “长出新故事”,而像闻堰老街这样的仿古项目,因为内容一直没有新变化,很快走到了倒闭边缘。
04/平衡点:如何协调 “服务” 与 “反叛”?
摆脱 “讨好” 并不意味着忽视游客的需求,而是要带着文化自信重塑服务的核心。
服务精准化很关键。哈尔滨之所以能火,本质上是因为 “真诚”,而不是毫无底线地讨好。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当地迅速整改,还结合本地的冰雪 IP 不断创新,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政策引导也需要转变方向。地方政府应该从 “上台唱戏” 变成 “搭台保障”,比如放宽文旅行业的税收政策、支持社区发展,而不是把文旅项目当成政绩工程来做。
结论:破局需回归 “人本” 与 “在地” 双螺旋
文旅产业的终极价值不是 “讨好所有人”,而是让每座城市都展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样子。短期内,“反叛精神” 通过拒绝同质化,像 “窝囊旅游”、村超赛事这样的形式,打开了新的市场;从长远来看,需要构建 “文化真实性 + 运营精细化” 的双引擎。只有这样,才能像有人说的那样:“踏踏实实做事,剩下的交给老天”。当游客想要的不再是 “假装在别处”,而是 “这才是某地” 的笃定,文旅产业才能真正从 “昙花一现” 走向 “生生不息”。
你怎么看待“讨好式”文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