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这几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变得越来越平常,而中国出境游客的队伍也日益壮大。
在全球旅游市场中,已然成为一股重要的消费力量,不少国家都瞧准了这块 “大蛋糕”,绞尽脑汁吸引咱们去旅游。
然而在德国、英国、韩国等热门旅游地,专门针对中国游客的中文标语,却让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拿德国来说,在人们的印象里,德国是个严谨、守序的国家,街道整洁干净,公共设施井然有序,按道理接待游客也应该专业周到。
可许多中国游客到了这些地方却发现,随处可见中文写的警示牌,像 “禁止吸烟”“不要大声喧哗” 这类提示,用超大字体印在显眼位置,而旁边的德语、英语标识却小得多。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另有原因,还是赤裸裸的歧视?
被针对的中国游客
中国游客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突飞猛进,据统计仅2024年一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次数就超过1.23亿人次,在提升经济活力的同时,多地的旅游文化也因中国游客的到来变得热闹。
不过这一现象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欧洲国家和地区,例如德国的柏林博物馆岛、慕尼黑商业街等旅游热门地,所出现的部分中文提示牌引发了中国游客的不满。
这些标语通常内容简单明确,例如“禁止吸烟”“请勿大声喧哗”以及“禁止触摸展品”等,而且经常设计得字体特别大,放在游客必经的高频区域。
起初有些游客还以为这是德国人贴心,专门用中文提醒,方便沟通,可再一细想,怎么其他国家游客就没有这种 “特殊待遇” 呢?
不仅是在德国,英国也有类似的现象。
例如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塔桥附近的购物中心,同样出现了中文标语,如“禁止讨价还价”和“请勿触摸物品”等,这种现象从侧面传达了一种潜在的信息,即中文提示似乎针对的是部分“行为不够规矩”的游客群体。
更让人觉得不适的是部分标语经常存在翻译问题,德国商场把“请勿随地吐痰”误写成命令式的“禁止随地吐痰”,日本某场所的“出口”指示牌竟被译成“你退出”,这些用翻译软件糊弄出来的“中式外语”不仅没有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反而进一步加深了部分中国游客的心理不适感。
这让很多中国游客心中五味杂陈,感觉自己出去花钱买了一肚子气,但如果说欧洲的做法让中国游客不满,那么亚洲部分国家的中文标语则显得更加直白和激进。
亚洲对中国游客的刻板印象
韩国济州岛一直都是我国很多游客心中的旅游圣地,不仅风景宜人,还离得非常近,但这里却曾公然挂出“禁止随地大小便”的中文牌子,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警示语言。
在首尔的明洞,也曾出现过部分餐馆张贴“中国人禁止入内”的标语。
更让人感到讽刺的是,中国游客2024年在韩国豪掷180亿元,拯救了疫情后萧条的旅游业,在欧洲,中国游客人均消费6000美元,远超欧美游客,商家既想赚中国人的钱,又要竖起“防中国人”的标牌,这样的现象也进一步激化了中国游客的不满。
面对这些充满“针对性”的标语,中国游客不再沉默。
社交媒体上,“中文歧视标语”话题屡登热搜,有人晒出伦敦地铁站“不得随意插队”的冰冷翻译,呼吁改用“请尊重排队秩序”等温和表达。
2024年,赴韩中国游客锐减40%,济州岛商铺老板望着空荡荡的店面后悔莫及,英国一些张贴不当标语的商店营业额暴跌,最终灰溜溜撤下标牌重新装修。
其实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针对中国游客的中文标语呢?不可否认,确实有极少数中国游客在国外存在不文明行为。
随着出境游人数增多,庞大的群体里难免混进个别素质不高的人,他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甚至不遵守排队秩序,这些行为被当地民众和商家看在眼里,心里肯定有意见。
所以商家想通过张贴中文标语,提醒中国游客注意言行,改善这些不文明现象,这一点可以理解,不过这不是一棒子打死么?每个国家都会有那么几个“老鼠屎”,紧盯着中国不放,难免会让人不自在。
在景区和公共场所,设置多语言的文明引导标识,而不是只针对中国游客张贴充满偏见和歧视的 “中文标语”,大家出国旅游,本就是为了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要是去旅游还受气,被区别对待,那肯定玩得不开心。
不管是去旅游的人,还是接待游客的国家,都应该把对方当朋友,相互尊重,只有这样,跨国旅游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也有人指出,中国游客出国确实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在国外个人行为不仅代表自己,更关乎国家形象。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当地规则,展现良好素质,才能逐步改变其他国家对中国游客的刻板印象。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带有歧视性的中文标语能彻底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让中国游客在国外能真正感受到友好与包容,让跨国旅行重新成为一场美好的文化交流之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