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你在做什么?
宝石山顶的天幕还是一片深邃的墨蓝。
大部分人正在梦里。
路灯依旧亮着,水面倒映着几颗不肯睡的星星。
这时候的西湖,是属于另一群人的。
最近“凌晨四点的西湖”在社交媒体上火了。
它为什么火?
8月19日凌晨四点的蓝调西湖边,有人在等日出,有人才刚下班,有人骑车去去一天的班味,有人开始了新一天的奔忙。
杨晓轩 摄
骑单车荡西湖的人:
“有些事情再不做就没机会了”
四点多,西湖还带着夜的凉意。北山路、杨公堤上,骑着共享单车的年轻人不少。有刚下班的打工人,也有外地赶来的游客。
记者 杨晓轩 摄
“咔嗒”一声,陈先生熟练地锁好共享单车,眼神亮晶晶的,“1点刚下班!骑一圈西湖,特别爽!每次下班都来,骑到神州基地那边透透气。”
对他来说,深夜的西湖是释放一天压力的跑道,车轮转动带起的风,仿佛能把疲惫都吹散,这是比喝咖啡更有效的“回血”方式。
湖北来的夏同学和三个小伙伴,凌晨一点开始了环湖13公里的骑行。
“夏天的西湖,凉快得刚刚好!”夏同学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的朝气,“马上大三大四了,一脚就要踏进职场,趁现在年轻,干点以后可能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她拉着朋友一起拍合影,“这种蓝调的西湖,比日出更美。”
小胡刷着手机,看到一句“这辈子总得看一回西湖日出”,心里“咯噔”一下。刚失恋,本来就睡不着,他立马决定:骑车,去西湖!“不是为了某种意义,就是响应了内心的声音,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也没机会了。”
记者 杨晓轩 摄
茅家埠的西湖边早就站满了人。
温州的纪先生带着老婆孩子,也在人群里。
“西湖美啊,名不虚传。”纪先生看着墨色未褪的湖面,语气温和,“我们一路骑车过来的,没想到这个点人也这么多。人多也有人多的好,这么多人一起等天亮,这感觉挺特别。”
刚刚收工的代驾余师傅:
接完最后一单就下班回家
天边渐渐透出点灰白。
来自河南的滴滴代驾余师傅,骑着电单车准备回家。
他刚结束一夜的奔波。
“还行,跑了7单。”他说着,声音有点哑,透着熬夜的累,但听着挺实在。跑夜活不容易,可余师傅话里没抱怨:“再苦也得干,一家老小都在杭州呢,好好干,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记者 杨晓轩 摄
手机突然“叮咚”一响:“您有新的代驾订单”。余师傅掏出手机瞧了一眼,没犹豫,手指在屏幕上划拉了一下接了单。“成,那就再接一单!跑完这个,就真收工了,煮碗热乎拌面,舒舒服服吃一口再睡。”
他蹬着车走远,背影消失在晨光里,跟那些天不亮就爬起来、摸着黑才回家、为了一家老小奔波的无数个身影没什么两样,平平凡凡,却撑起了生活。
昼夜晨昏,这个城市应该不会亏待踏实努力的余师傅们。
早餐摊的人间烟火气:
四点开工,煮出一天的热乎劲
湖边的凉气还没散尽,离西湖一步之遥的凤起路小巷里,早餐铺子的灯已经亮了。
小周师傅和同事已经开始忙碌。
记者 杨晓轩 摄
这家紧邻西湖的煎饺小店,是许多看完日出的游客的不二之选。每天凌晨四点,小周便会骑着电瓶车,穿过空荡的街巷,准时抵达小店。
“每一只煎饺都是当天现包的。”操作台上,这位老家西北的28岁小伙手法娴熟,取剂、擀皮、填馅、捏褶,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在他指间飞快成型,整齐地码放在案板上。
油锅“滋啦”响,煎饺排着队下锅,贴着锅底的那面慢慢变得金黄焦脆。大锅里滚着骨头汤,白汽腾腾。嫩白的豆腐脑儿,一勺下去颤巍巍的。
此时,第一批顾客往往已经循着香气在门口等候——有晨练归来的老街坊邻居,打着招呼;也有不少赏完日出后兴奋的游客。
记者 杨晓轩 摄
“很多看完西湖日出的游客都来吃我们家的煎饺。”小周来杭州8年。
在天还没亮透的时候,就点起火,烧上水,等着把第一口热乎劲儿,送进早起人的胃里。
这是他和同事们作为一家早餐店店员的日常。
来源:潮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