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送爽,太行叠翠,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东釜山乡南陈庄村迎来最美时节。柿子林、村史馆、英雄广场,休闲的游人、研学的少年、寻迹英雄战地的访客多起来。
“这里曾是抗日根据地,也是战火洗礼的村庄。”8月18日,沿着村旁山路,步入徐水烈士陵园,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永林又一次讲起80多年前那场激烈而悲壮的战斗。
红色热土
1941年秋,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0月15日拂晓,5000多名日伪军,把徐水县区干部、县大队和区小队战士130多人,包围在南陈庄一带的山岭间。面对敌寇,干部战士奋力突围,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最后摔毁枪支,跳下山崖。战斗持续一天,县委书记刘化南、公安局长辛力壮等70余人以身殉国,30多人受伤被俘,少数人在老乡掩护下生存。24岁的县长刘萍重伤被捕,在敌人狱中绝食、绝水、拒医七天,壮烈牺牲。这场震动晋察冀边区的战斗发生后,上级党组织迅速帮助徐水县委、县政府充实领导力量,很快恢复了工作。
对于这段历史,张永林童年时,就在炕头上、树荫下,听村里的老党员陈谦讲过多次。老人在1941年担任游击小队长,是南陈庄突围战幸存者之一。
为了铭记英雄,纪念牺牲烈士,1987年10月,当地在战斗遗址上修建烈士陵园。2015年,时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政府组织,扩建陵园,并成为保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陵园时,村民帮助清理场地,搬砖运水泥,义务维护陵园设施、环境卫生。特别是在扩建过程中,村民无偿退出承包山地。”张永林介绍,2018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又寻访抗战亲历者,查阅历史资料,精心讲好红色故事。“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到烈士陵园参观、祭奠者超过一万人次,7年来讲解200多场。老人们嘱托我,一定要把英雄的故事讲下去。”
绿色家园
青山埋忠骨,英雄励后人。“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让他们战斗过的山岭绿起来,村庄好起来。”南陈庄村历届党支部带领百姓植树不辍。山上缺水,人们就挑水上山,开荒护坡,修筑梯田,栽树苗,撒树种。
“当初父母为我起名字时,就是祈盼家乡林木繁茂,永远昌盛。”2016年,在外地做园林绿化工程的张永林回村创业,承包山场,种植果树。两年后,他被选为村里的“当家人”。把植树增绿写入村规民约,作为评选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的条件;在设立村网格员、保洁员的基础上,常年设有护林育林、巡山禁烧员。党员带头,大户示范,全民动员,全村4000亩山场,已经绿化3000亩,其中栽植各种果树1000亩。
满山的林木遮天蔽日,绿植掩映着农舍村街,山路两侧青松翠柏密密匝匝,一直通往陵园纪念亭、烈士碑。“南陈庄,绿意深,街成景,山成林,世外桃源醉游人……”这是一位外地访客对小山村的赞语。
“两委”组织,整治村庄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修建出村干道、党群服务中心、小游园、登山步道,安装路灯、健身器、休闲椅。村美人和,欣欣向荣,全区“文明村”“五星级”先进村的荣誉让村民们引以为豪。
金色希望
“樱桃苗带回去种在自家庭院、阳台、大田里都能成活,当年结果。”山脚下,党员陈香英带着几位村嫂除草、剪枝、拍视频。五年间,他们繁育10个品种、3万余棵苗木和成树,100亩山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园。“今年已经售出苗木、盆景2000多棵,加上采摘收入,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陈香英说,党支部请专家、搞培训,不少村民成了果树把式、山乡“网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色旅游兴村,绿色林果富民”,村口的大红标语,山顶上矗立的烈士碑,激励着南陈庄村57名党员、1200多群众奋力奔跑。今年初,村干部主动联系易县“冰柿”企业,签订长期收购协议,使上山几百亩磨盘柿有了高价、稳定销路;争取上级支持,1000米“红色步道”文旅项目9月动工,把山间十几处抗战遗址、自然景观、采摘园连起来;依托“红色步道”,规划农家院、露营地。
红色为魂,绿色为韵;产业为基,人才为本。村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文体设施。每年8月末开学前,为新考入高校的大学生披红戴花,为尊师重教农户授“书香家庭”光荣牌。
“讲好革命故事,心系家乡发展,乡村振兴的希望更在年轻人身上!”在南陈庄村2025年高考学子表彰会上,乡党委书记朱佳男祝福殷殷,18名新晋大学生身上的绶带熠熠生辉,红色村庄活力升腾。(刘柯旋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