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踏迹寻音”很少去看山水,而多看人文,因为我觉得山水是“上苍”创造的,而人文一定是当地百姓用智慧创造的,由此我会带着敬仰或者敬重的心态去“朝拜”。
而昆明西山我一听是“山”多少不太愿意去“踏迹”,但因听说那里有聂耳的墓我才得以成行,想不到我在做“功课”的时候发现西山在明嘉靖年间杨慎就在《云南山川志》中赞誉她“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滇中一佳境也。”而杨慎这一人物我的好朋友,四川音乐学院戏文系主任左芝兰正在收集材料撰写主人公的文学剧本。
01
西山秘境之径
于是,我踏上了寻访昆明西山秘境之径。此时阳光正好,徐徐秋风拂面,路上偶尔可遇见上山下山的游客。百年前,虚云禅师入住此间华亭寺,在松柏苍劲中弘扬佛法,金桂香四溢,禅钟声声,得道感悟。
如果说滇池是云南的生命之源,西山当属滇中之巨臂,二者或遥相呼应,或山水相连,犹如相恋之情侣。
爬上西山山巅,见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涧壑流泉,云蒸霞蔚。想起昆明朋友撰文的“每次在家里打开窗,远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个仰卧的少女”,古人称之为“卧佛山”,又称“睡美人”,今日亲踏之,感触颇为深刻。
山中幽篁碧翠,浓荫垂翳,清涧流泉,琤琮和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云南民间有“耍西山”、对唱山歌小调的传统风俗习惯。
想当年身着彝族、苗族等节日盛装的男女来西山,有的乘车抵高峣,登华亭山,有的乘船达龙门村,由千步崖石阶登罗汉崖。万人汇集于此,在山中微风里起歌,唱得那个气势宏大,那个婉转流长。
登龙门,越发感受古人之智慧与精巧之工艺。这就是在千仞削壁上的石窟石道工程,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留下不少题咏。上得龙门,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峭壁;举目远望,湖天一色,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
当年,徐霞客到云南,游遍西山,写下《游太华山记》,详细地记述了西山的各处名胜特点。
西山除山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其余均为茂密的树林覆盖。名胜古迹分布在层林叠翠的山间,山茶、兰花、杜鹃和海棠等名花四时竞开,满山苍翠。西山上的三清阁和龙门是一组构建在西山主峰罗汉山悬崖峭壁上的建筑群,是西山胜境的精华所在。
元代忽必烈之孙甘麻剌在罗汉山崖壁下建了梁王避暑行宫,云南梁王在太华山建梵刹(今太华寺),“一载而成,赐寺额曰佛严,山曰太华”。
下得山来,心却依然随千年古刹远行,古建筑、古佛寺、古遗址、古墓群、石窟寺、摩崖石刻等等皆印在心底。此行不仅是沐浴森林氧吧之行,也是感受古今中华文化之旅。
02
拜谒西山睡美人
昆明西山睡美人驰名海内,天下仰慕者不知凡几。然而,一个稍具良知的人,当其闻知睡美人的传说后,还能“美哉快哉”得起来么?愚以为恐怕是断乎不能了,再也不能了!
滇池环湖,一段古老而凄美的传说至今仍在广为流传:滇池岸边曾经生活着一对家境贫寒的青年男女,他们勤劳淳朴,真诚相爱,山盟海誓订下终身。不料,美丽的姑娘早已被乡村土豪劣绅暗中看上。觊觎少女美貌的土财主施毒计将小伙子害死。姑娘失去爱人,悲痛欲绝,披头散发,日夜在岸边奔走呼嚎。当其声嘶力竭,生命耗尽时,仰面倒地,气绝身亡。随即,可怜的女子化作坦卧大地的“睡美人”......
传说令人唏嘘,谁个不悲愤相续,爱恨交加?!“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置身烟波浩渺的湖畔,面对云蒸霞蔚的内陆大湖,眺望酷似不幸农家少女的“睡美人”,多少“江州司马”为之泪湿青衫啊!
“西山睡美人”北起碧鸡关,中经华亭、太华、罗汉诸峰,直达南面观音山,气势磅礡,首尾蜿蜒长达数十里,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今天看到的“睡美人”,已然历尽千年沧桑,唐代称之为碧鸡山,据说是因“睡美人”诞生之初有凤凰前来长鸣泣悼,当地人不知是凤凰,将其称作“碧鸡”,山遂得此俗名;元明以来,改称太华山,似乎雅了不少,因其在昆明城西,当地人又称为“西山”。“睡美人”因而又有“西山睡美人”之谓。
至于传说之外的西山本身,那也是美不胜收的:峰峦起伏,层林苍翠,古剎隐现,亭台点缀,百鸟争鸣,流泉叮咚,景色秀丽,名胜争辉。
我是初冬时节到达海埂的。高原阳光灿烂温柔,长空万里,一碧如洗,放眼看去,蓝天之下,睡美人的头、胸、腹、腿,尽皆轮廓分明,即使下垂入水的长发,亦神形兼备,历历在目。如此酷肖,怎不叫人啧啧称奇!不过,听海埂当地老倌介绍,倘若是在昆明至呈贡的公路上,那就愈加真切而妙不可言了:隔湖相望,波光潋滟,犹似云水施粉黛,湖镜对梳妆,“睡美人”益显丰姿绰约,妩媚无比。
“文化”因名胜而生,名胜因“文化”而名,古往今来,神州大地如此这般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故国河山的一大特色。而边城昆明,名胜之众尽人皆知,西山、龙门、栈道、滇池、大观楼......市内市外,随处可见。其“名胜文化”之繁荣发达,之多彩灿烂,天下游客用脚投票的事实早已说明。
03
笛声化作民族魂
在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他的墓地,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符合墓主人民音乐家的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
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对其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5月13日迁葬于此。
站在墓前,我的心海似乎翻腾着他创作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乎巍巍然,他将与国歌并寿而永垂不朽。
离开西山,我径直去了昆明甬道街上73、74号。论规模,论精美,这座院落都称不上出类拔萃,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可是,它却为世人所难忘,那就是昆明的聂耳故居。
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1902年,聂耳的父亲聂鸿仪从玉溪来到昆明行医,租用此房开了一个中药铺,取名为“成春堂”。十年后的一个春日,聂耳就出生于这里,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如今,这座房子的房主是谁,没人知晓,至多知道房东姓杨,但是只因这里住过聂耳,才使我,以及和我一样敬仰聂耳的人来此拜谒瞻仰。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何止是耳畔啊,是血脉,并经由血脉激活了每一个细胞。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可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每当他的笛声响起时,小聂耳的血脉就在激荡,细胞就在舞蹈。他悄悄来到隔壁的木工房,趁着邱师傅休息了,赶紧请他教自己吹笛子。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
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呀!聂耳没有为难母亲,有一天他高高兴兴地对母亲说,我有课本了。母亲看见,聂耳的手里是用烟盒装订的小本子,再仔细瞅时才发现,背面是手抄的《国语》和《算术》。母亲真的是比聂耳还要高兴啊!固然为聂耳有了“课本”高兴,更为孩子好学上进的精神高兴。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要告别昆明,走向上海。
到了上海,先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他先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本来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惊醒沉睡的雄狮,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一天,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旋律。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听导游介绍,聂耳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 1954年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题“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
聂耳其它几个故居:
·昆明故居(现甬道街上73、74号)
新中国成立后,聂耳的三哥聂叙伦等曾前往甬道街找寻他们曾经的住房,确认了其位置即今甬道街73、74号。聂叙伦认为"这间房子除了扩街心把前厦拆掉以外,基本上还是当年的模样,屋内外都没有大的改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溪故居(位于玉溪市红塔区中心城区的北门街口):
聂耳生于昆明,但父母均是云南玉溪人。玉溪聂耳故居是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临街面楼下原为半截砖墙,外有护板,上部为活动木板窗,开为铺面。街面楼下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聂耳1927年初中毕业后,曾随母亲彭寂宽回玉溪,于农历6月22日至7月10日在此复习功课。
聂耳故居系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于清未所建,传至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聂鸿仪去昆明行医,留给聂耳的大嫂王静珍居住。
·上海故居(虹口区公平路185弄86号):
曾在这里一间小屋内租住不满一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越声/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