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文旅市场持续升温。随着“无旅拍,不旅行”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乡村旅拍凭借其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魅力,正成为文旅市场的一股热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旅拍市场迎来新的增长点,超2500万人次的消费需求催生出了近400亿元的市场规模。从传统跟拍到定制化服务,从城市景观到乡土风情,乡村旅拍定制师这一职业也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人们关注。
过去,旅拍从业者只需专注于光影、构图以及按下快门,如今,乡村旅拍走上定制道路,旅拍定制师开始蜕变为旅途中的全能多面手。他们身兼数职,不仅懂光影,还懂乡村,成为集路线策划、服装造型、情感沟通、内容输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旅行体验设计师。乡村旅拍市场的日益成熟,叠加县域游、反向游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专业技术和创新思维回到家乡,用镜头定格乡土之美。
乡村定制旅拍究竟有何独特魅力?对游客来说,与传统“打卡式”旅游不同,乡村定制旅拍使游客在人与景色的对话中、与淳朴乡民的真诚互动里,建立起与旅行地的深度情感链接;同时,从妆发造型到服装道具,从拍摄指导到后期修图,定制旅拍可以给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行程的综合成本。通过旅拍定格旅途美好瞬间,这一消费模式因独特的乡土风情而受到更多消费者追捧。
乡村为何会成为定制旅拍生长的土壤?首先在于它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梯田的壮美曲线、古村落的青砖黛瓦、农家小院的炊烟袅袅……这些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象,是城市无法复制的拍摄素材。更重要的是,乡村是农耕文化的源头。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事活动,古老的耕作习俗代代相传,质朴的手工技艺随处可见。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定制旅拍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取材于乡村的旅拍定制师,也为乡村发展带来实打实的改变。乡村旅拍定制师就像是乡村推介官,不仅为乡村的资源挖掘与价值呈现注入了新视角,更将年轻人的活力、创意与目光引入乡村。为了捕捉乡村独有的故事,他们常会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不单是用镜头捕捉画面,还会坐下来听农民讲节气里的讲究、跟着手艺人记非遗技艺的步骤,把散落的农事传统、节气习俗、农特产品的渊源、非遗技艺的脉络一一梳理清楚,再将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编织成有温度的故事。经他们的设计与传播,乡村农特产品有了文化附加值,非遗技艺的老手艺在屏幕上活了起来,乡土文化有了可触摸的体验场景,既帮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也让手工艺制作、非遗文化体验等关联产业有了内容内核,从而让文化里生长出产业。对于村民而言,乡村旅拍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食宿、游览等相关需求,开辟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新路子。
而近期,一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商业旅拍公司频频爆雷,更给方兴未艾的乡村定制旅拍行业敲响了警钟——起步阶段尤需注重规范经营与诚信服务,避免重蹈覆辙,方能让这一行业在规范发展的轨道上撬动更大的市场潜能。
要让乡村定制旅拍这棵充满希望的新苗茁壮成长,还需要相关部门和行业多方携手、规范引导。一方面,要通过外部制度约束,为乡村定制旅拍服务划清底线。比如,探索建立摄影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持证上岗,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对强买强卖、价格欺诈等恶劣行为严肃惩戒,严重者纳入行业“黑名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年轻人进入乡村定制旅拍服务领域,并为其提供创意场景营造、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支持,让旅拍师进得来、留得住。比如,将乡村旅拍与咖啡馆、手作工坊等业态组合成沉浸式体验套餐,为乡村旅拍服务引流;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乡村旅拍打卡点,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定制服务流程,帮助旅拍师精准匹配客群需求。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当地乡村旅拍已经走向了AI智能量体裁衣定制的阶段,游客可以通过AI技术获得专属版型羌族服饰,为旅行记忆增添文化韵味和科技质感。
乡村旅拍定制师借助专业镜头,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定制出独一无二的乡村旅游体验,也为乡村注入了更生动的气韵与活力。期待有更多青年返乡,用镜头展现乡土之美,带动乡村焕发新气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