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是可以触摸、可以创造、可以带回家的鲜活记忆。”8月19日,开学前的一次非遗研学之旅,让永宁县第三小学六年级的王嘉祎同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年暑期,宁夏各地的非遗工坊变身文化磁场,从贺兰山岩画的远古回响到社区活动室的亲子互动,剪纸、贺兰砚、刺绣、陶艺等传统技艺在孩子们灵巧的指尖苏醒,成为点燃暑期文化消费的新引擎。
在贺兰山岩画景区,“绿游寻古迹、童心绘文明”研学之旅让历史触手可及。孩子们沿着洒满阳光的木栈道,聆听专业讲解,感受“史前人类艺术长廊”的震撼。随后,他们拓印太阳神、镇山虎等经典岩画,在“拓”与“印”间感受千年技艺的温度。漂漆书签创作则让古老岩画元素跃然方寸间,成为孩子们珍藏文化初体验的独特纪念。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仅暑期已有近千名儿童沉浸于拓印、剪纸、漂漆等10余项非遗体验,让“活态传承”生动上演。
申遗成功的西夏陵同样迎来研学热潮。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激增280%,带动周边消费持续升温。青少年深入陵区与文物对话,化身“文物修复小医生”拼接历史碎片,更在活字印刷的“沙沙”声中触摸古老智慧。
在贺兰山下的漫葡小镇,非遗街区焕发新潮魅力——剪纸台灯、贺兰砚盲盒等“非遗潮玩”入驻无人售卖机;“非遗小酒馆”以民歌“花儿”为灵感调制特色鸡尾酒,日销超200杯。伏兆娥剪纸工作室内,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碰撞出火花,她巧手剪出灵动“哪吒”,吸引不少市民驻足。银川市民马静带着女儿体验了亲子创作,“自己做的剪纸融合传统与现代,比买文创更有成就感,孩子专注两小时的创作热情,正是非遗生命力的鲜活注脚。”
这股热潮背后,是宁夏“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精准布局。“塞上非遗 匠心传承”展演汇聚西北百家非遗精品,“赶大集”采购大会搭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更早的线上非遗年货节已创下超千万交易额,直播带货助力贺兰砚、沙画等技艺走出“深闺”。非遗与旅游深度“联姻”,5条主题线路串珠成链。银川市推出300余场研学活动,吸引5万个家庭打卡,非遗正成为文旅市场的核心“流量密码”。
贺兰山岩画景区联动古村民宿打造“非遗体验+特色食宿”套餐,让“流量”变“留量”。数据显示,非遗研学显著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协同发展。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暑期非遗热潮是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宁夏将持续打造“宁字号”品牌,完善“非遗+旅游+教育+乡村振兴”链条,让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文化饭”,助力游客深度感受非遗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记者 王 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