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动无序的地摊到规范集约的“夜市”,从夜晚寂静的乡村广场到活力满满的活动现场,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欣欣向荣的“夜经济”,不仅持续升腾着城乡“人间烟火”,更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个夏天,该县将地方文化、旅游业态、特色美食和休闲娱乐等元素相融合,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城乡创意活动和消费场景,为广大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夜生活选择,同时也为群众就业和促进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滨河路夜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县城“烟火气”的升级版
8月1日,以“分时利用、功能切换”方式全新规划的滨河路夜市火热开市。白天,滨河路让群众出行更方便;夜晚,则迅速变为夜市一条街,成为县城的夜经济活跃区。
夜幕降临,夜市现场人潮涌动,小吃摊位香气扑鼻,市民游客驻足寻味、品鲜、相聚。来自北京的游客唐先生正是其中一员,他与家人在夜市点上一碗土豆粉、一份粗粮煎饼、几样烧烤串边吃边逛。在他看来,远离繁华大城市的喧嚣,感受宁静小县城的热闹,这份独特的宽松与自由,正是具象化的幸福感。
不仅游客体验感拉满,当地居民同样频频“点赞”。相比于过去,夜市将以往分散在商场、超市附近的地摊、小吃、手工艺品销售等多元业态集合于一体,增加街头巷尾的热闹氛围,减少杂乱无序的经营乱象,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形成消费集聚效应。
临街一头,综合执法服务窗口的“公平秤”格外引人注目。“这可不是摆样子,如果认为分量不够,可以到公平秤上复称,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夜市内一位水果经营户介绍,公平秤除了体现买卖交易的公平监督,背后也彰显着管理者的公平监管。
“夜市以标线方式划设摊位178个,所有摊位每半年通过公开抽签决定,杜绝霸占黄金地段。”塞罕坝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刘庆国介绍,对于经营者而言,彻底摆脱了以往抢占位置、占道经营带来的烦恼,摊主再也不用“打游击”,反而自觉主动接受管理。
不仅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也迅速跟上,执法部门统筹人员力量,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动态疏导交通、定时清运垃圾、维护现场秩序……每个环节无不彰显包容开放的治理温度。
从白天车流到夜晚人流的腾挪转换,背后正是当地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的体现。这样的夜市,为更多商贩提供了低风险创业机会,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场景,更繁荣了商业氛围,拉动了消费活力。开市半个月,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光顾品鉴、消费体验,营业额突破200万元。
滨河路夜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乡村“农家乐”的创意款
在农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围场将目光放在空旷的乡村广场,把曾经承载大众记忆的夜间露天电影、地方大戏变成十里画廊森林音乐季、牛文化美食节等系列创意活动。
在被称为“塞罕坝下第一村”的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休闲广场,当地以“文化演绎+乡村美食+土特产推介”为主题,打造的十里画廊森林音乐季正在火爆上演。
“活动太棒啦!既有文艺的调性,又有市井的热闹,真是不虚此行。”8月10日,来自山东的游客马先生一家对活动大加赞赏,当晚现场观众超2000人次打卡体验。
谈起缘何打造森林音乐季,该镇党委书记李树军介绍,以前八十三号村只是游客往来塞罕坝的途经点,今年全新打造森林宿集、哈里哈林场大食堂等业态,与周边星空图书馆、灵芝仙谷等景点有机联动,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承载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
眼看游客越来越多,如何满足游客夜游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在林海包裹中举办音乐季的想法随之而出。
仅仅是举办音乐演绎过于单调,为了让活动发挥最大功能,当地创新打造兼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夜游体系。现场设置三大分区,演绎区以森林、星空为背景,推出音乐盛宴、篝火体验,让观众尽享激情狂欢;美食区提供手工土豆粉和牛汉堡等非遗小吃和民族风味,满足美食爱好者的味蕾;展销区售卖源自林间的灵芝孢子粉、米炒黄芪茶等生态好产品,填满游客后备箱。
对于八十三号村而言,这绝对称得上泼天流量。八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戴立军介绍,在这举办森林音乐季,半个月累计吸引游客3万余人,民宿客房入住率提升60%以上,同时吸引本地居民从事夜市经济增加收入,带动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拉动整体消费近350万元。
瞄准夜经济不只八十三号村,距离县城相对较近的棋盘山镇二十九号村,村党支部自发组织的牛文化美食节已经连续举办一个多月,每天傍晚广场上的牛骨香和欢笑声让整个村子生机勃勃。
牛产业本就是当地的钱袋子,镇内拥有华北最大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2万头左右。如今,村里现场烹饪大铁炖牛骨、炭烤牛骨髓等舌尖上的美味,让卖活牛的老营生变成品牛味的新花样,每天营业额在2万元以上。
像类似这样的夜经济活动还有很多,以手工粉为媒的粉条盛宴、充满乡土味道的香瓜节……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人气、满足广大游客和村民休闲娱乐需要,也让消费因多层次供给而充满韧性,带动实现富民增收。
农民“丰收季”的致富经
时下,正是丰收的季节,围场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处处瓜果飘香,一场以“乡镇联合办展、村级自发参与”方式举办的“木兰围场丰收季”在县城夜间闹市广场火热开启。
傍晚时分,广场人群熙熙攘攘,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更像是打开了地方特产盲盒,草莓西红柿、松间马铃薯、田园杂粮饼……极富特色的“土特产”让消费者惊喜连连。
滨河路夜市现场,农户正在推销土特产。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活动以集市小铺的形式推介极具辨识度的特色农产品,让市民游客品尝到更加浓郁的乡村味道,持续放大品牌效应。”朝阳湾镇党委书记罗奇成介绍,其所在的镇有11个村级党组织都自发组团参展,推介本地生态好物。
在草莓西红柿摊位前,村干部已悄然变为村货销售员,正向前来购买的顾客讲解品质及价格,围场“优柿”品牌颇受消费者青睐,纷纷拿起手机扫码付款购买,平均每天销售300斤左右。
“近几年村里西红柿冷棚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余亩,参加丰收季活动不仅能销售农产品,还能展示西红柿产业的发展机遇,推动生态产品走向更大市场。”该县朝阳湾镇边墙村党支部书记段连瑞介绍,通过现场展示进一步扩大产品知名度,吸引农业企业投资,延长西红柿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丰收季展销的产品可不仅只有农产品,还有农民对产品二次加工的探索,西红柿被制成番茄汁、香瓜变身棒打香瓜汁……看似不起眼的产品背后,蕴含的是当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积极实践。
近两年,当地主动求变,自觉摒弃路径依赖,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农业一产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二产转换。
从种植林下仿野生灵芝,到生产灵芝高附加值衍生产品,灵芝孢子油每斤价格可达3.8万元;从种植黄芪等道地药材,到炮制米炒黄芪养生茶,黄芪价格飙升10余倍;从采自林间的杏仁,到研制融合南北文化的爆款陈皮杏仁露……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变身包装精美、口味多样的休闲食品畅销全国市场,围场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李兆民 栾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