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来过一次,现在听说重新开园,带着孙子一起来看看!” 九峰山动物园重新开园这天早晨,类似的回忆在不同市民、游客的话语中不断浮现。经过百余日的改造,8月15日,位于延平区的九峰山动物园里谈话声、笑声、快门声交织,久违的热闹回来了。
九峰山动物园里的梅花鹿
顺着新铺的道路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修葺一新的水禽湖。水禽湖边的护栏上,新挂起几块卡通风格的介绍牌,标注着湖中栖息水禽的信息。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些牌子被特意放在仅达到成年人腰部的低矮位置,正好迎上孩子们的视线。几拨家长带着孩子走过时,标牌果然引来儿童驻足。小朋友们试着逐字读出牌子上的介绍语,不时还一边比划着不认识的字,抬头询问父母。
湖中新修建了供水禽上岸的混凝土平台,以及遮阳休憩的小屋。碧波荡漾,两只黑天鹅优雅地划开波纹,不时加快脚蹼,将头身半潜入水,让湖水滑过背羽,快速地冲个“凉水澡”,显得悠然自得。水泥栈道连接湖心凉亭,游客可在此近距离观赏。本地摄影爱好者则早蹲守在池畔的栈道上,架起“大炮”准备定格水禽振翅的瞬间。
九峰山动物园里,“人气”最高的景点便是猴山了。只见新修的猴山周围,已重新刷漆的安全护栏加高了,观看猴子更安全。十几只藏酋猴似乎已经适应了“新家”,母猴抱着幼崽在石穴中静静哺乳,公猴们则在岩石间跳跃、追逐,偶尔一只敏捷的猴子跃上猴山顶峰,抖抖身上的灰尘,环顾四周,像是在巡视领地。6岁的黄梓墨小朋友被妈妈抱起,眼睛瞪得圆圆的,指着坐在猴山顶的猴子,不停地对妈妈说:“猴王!猴王!” 受孩子的童声感染,小朋友的家人也露出笑容回应。南平市城市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叶瑞铨介绍:“我们在改造中,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专门派人全程指导动物转移与安置。现在它们能在更适宜的环境里生活,游客的观赏体验也更好了。” 猴山的热闹,不仅是动物的活力回来了,也是市民记忆里的笑声回来了。
市民游览动物园时,被墙上的卡通图案吸引。
离开热闹的猴山和水禽湖,动物园里的标本馆则是另一番景象。绿孔雀开屏和黑熊直立的姿态被定格在瞬间,鹰隼展开的翅膀仿佛随时要飞起。展柜整齐排列,白色的照明灯下,一件件标本纤毫毕现。玻璃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馆内蓝色的氛围灯和空调吹出的冷气,让氛围格外沉静。游客走进来,脚步不自觉放轻,声音也压低了。
这座标本馆并非此次新建,它启用于2019年12月。那一年,九峰山动物园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利用原有的水族馆舍改建,创办了这座野生动物标本馆。全馆面积512平方米,是集教学科普与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开馆以来,标本馆不仅是市民参观动物园的“静谧一角”,更成为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这些标本大多是由动物园里饲养过程中自然死亡、收容救护死亡的可利用动物遗体制作而成。” 延平区园林服务中心副主任官荣智介绍,部分展品还来自南平市东方教学用品厂的借展。目前共展出49种77件,其中鸟类34件,兽类33件。标本馆一隅,还专门设置了不少“保护野生动物”主题展牌,提供真实案例的图文展示。照片记录下动物园救治野生动物的瞬间,也为放生野生动物“留痕”。
走在展馆里,笔者注意到不少市民会在标本前长久停留。没有紧密厚重的围栏阻隔,游客可以在隔离拉带外近距离地观察动物。有人细细端详黑熊的毛发纹理,有人举着相机默默拍照。相比室外的热闹,馆内显得格外安静。
如果说水禽湖和猴山是本次改造“看得见的亮点”,标本馆是“被保留的回忆”,那么道路的硬化,则是“走得出的舒适”。笔者随着人流在动物园区里走了几圈,脚下的变化尤为明显。不少家长带着婴儿前来观赏动物,婴儿车车轮下是经过硬化改造的道路。官荣智介绍,过去,园区路面破碎,游客推婴儿车很吃力。如今道路全部硬化,新铺的沥青与地砖路面不仅平整,还增加了彩色道路标识。百日改造中,园区还修复了受暴雨影响的边坡和围墙,新增了排水设施,整体安全性大幅提高。九峰山动物园管理人员告诉笔者:“这次改造坚持‘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原貌,同时提升了游客体验和园区安全。”
园内墙面同样焕然一新,过去斑驳的灰墙,如今被重新上漆作画。园区里随处可见手绘风格的墙面绘画,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加入了幽默的提示语。翻新的猴山添上了以卡通猴为形象的儿童墙绘,色彩鲜艳且充满童趣,小朋友上猴山观览平台之前,都不自觉地被墙绘吸引,拉着家长“咔嚓”一下。
走出大门时,不少游客会被门楣上一行温柔的提示语吸引:“小动物们会想你的,记得常来看看哦!”充满童趣的一句话,像是九峰山动物园送给市民、游客的叮咛。开园首日,园区里依旧能看到工人们在熊山等区域忙碌修缮,这些场景仿佛也在提醒人们:这座动物园还在不断完善与成长。这座陪伴几代延平人成长的九峰山动物园,正以更加亲切、童趣的姿态回归。
作者:□张俣辰 叶子晗 文/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