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时间,我趁着假日开启了一场河南信阳之旅。为了尽早抵达,我特意选了早班机,凌晨就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拖着惺忪的睡眼赶去机场。当飞机平稳降落在信阳机场时,天刚蒙蒙亮,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别说早餐了,就连清晨的一杯热水都没来得及喝。

好在信阳的朋友早已在机场外等候,见我一脸疲惫,第一句话就是“走,带你去吃咱信阳最地道的早餐!”我一边感激朋友的贴心,一边在心里默默期待:河南早餐的胡辣汤、油饼、菜角我早有耳闻,这次终于能亲口尝尝了。可当朋友把车停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前,指着招牌上“热干面”三个字时,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当场就愣住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没睡醒。

“热干面?”我下意识地反问,“这不是湖北的招牌早餐吗?怎么在信阳也流行?”朋友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你先别惊讶,进去看看就知道了。”推开门走进店里,眼前的景象更是让我意外——不大的小店里坐了很多人,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筷子翻飞间,吸溜声此起彼伏。

“信阳人吃早餐主要就认热干面,算是河南省唯一的热干面之城哦!”朋友一边找空位,一边跟我解释。这时我才反应过来,信阳虽属河南,却地处河南最南端,紧挨着湖北省,再加上淮河穿境而过,地理上早已属于南方,应该算是南方城市。如此近的距离,饮食文化相互渗透似乎合情合理。可即便道理上能想通,看着满店河南老乡吃热干面的场景,我还是有种莫名的“穿越感”,仿佛下一秒就能听到熟悉的湖北方言。

等服务员把菜单递过来,我又发现了新的“惊喜”:热干面的价格和湖北相差无几,基本在6~8元一碗,但菜单上“千张热干面”的字样,让我这个吃了二十多年湖北热干面的人犯了迷糊。“千张”也就是干豆腐皮,湖北菜市场里随处可见,可从没见过有人把它加到热干面里。朋友笑着说:“这就是信阳热干面的特色,你再试试‘豪华版’的千张肉沫热干面,保证和湖北的不一样。”

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千张肉沫热干面端了上来。我先仔细打量了一番:信阳热干面的面条比湖北的细不少,颜色偏浅,表面看不到湖北热干面那种裹满芝麻酱的油亮感,反倒透着几分清爽。按照湖北吃热干面的习惯,我拿起筷子狠狠搅拌,可搅着搅着就发现不对劲——碗底居然有浅浅的一层汤底!

这在湖北热干面里简直是“不可思议”。要知道,湖北热干面讲究一个“干”字,煮好的面条要沥干水分,再拌上足量的芝麻酱、萝卜丁、酸豆角,每一根面条都得裹满浓稠的酱料,吃起来香得扎实,要是不配杯豆浆或蛋酒,很容易觉得噎得慌。可信阳热干面完全不同,带着汤底的面条更显爽滑,芝麻酱的用量减了不少,反而突出了肉沫的咸香和千张的软嫩,入口温和不腻,不用搭配饮料也能轻松吃完。

朋友看着我惊讶的表情,笑着补充:“热干面传到河南信阳后,根据本地人的口味改了不少——减少芝麻酱的厚重感,加些汤底更开胃,再配上千张增加口感,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信阳热干面。”

那天早上,我坐在信阳的小店里,吃着这碗既熟悉又陌生的热干面,忽然觉得特别有意思。一碗小小的面条,跨越了省界,在不同的土地上长出了新的模样,既藏着湖北饮食的影子,又满是信阳人的生活智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外地吃到过“改良版”的家乡小吃?那种奇妙的亲切感和新鲜感,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吧?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