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广西桂林漓江,仿若大自然精心勾勒的绝美画作,不仅是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更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
近年来,桂林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殷切嘱托,将漓江保护视作重中之重。如今,漓江碧波愈发澄澈,两岸青山更显葱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
漓江之美,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让我们走进山水如画的桂林,探寻生态惠民的鲜活故事。
桂林市对象鼻山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并加强周边环境整治,使漓江象鼻山段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游客。(唐艳兰 摄)
创新机制 漓江生态答卷愈发亮眼
七月漓江,江面如镜,游船划过,轻泛涟漪。
漓江,作为桂林山水的核心所在,堪称独一无二的“中国旅游名片”。百里蜿蜒的江水,不仅串联起喀斯特地貌的精华,更承载着积淀千年的人文底蕴与自然奇观。
岸边,游客们悠然漫步,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水之间。意大利游客朱莉娅站在象鼻山景区,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赞叹:“漓江的清澈水质与独特地貌完美融合,太令人陶醉了,我一定要把这份美景分享给更多朋友。”
漓江,是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生态杰作,而这份和谐,源于持之以恒的保护与创新。
过去的漓江曾饱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困扰。在“桂林旅游号”开船多年的船长黄星富回忆道:“从前船一启动,轰隆隆的噪声能盖过江风,油污还会顺着船底流进漓江,在水面漂出难看的油花。自2015年实施提档升级以来,漓江游船进行星级化运营管理,节能环保性能大幅提升,纯电推进的五星级游船也建成并投入运营,游客坐在船上,望着两岸青山映碧水,纷纷感叹像在画中游。”
漓江滩涂上白鹭翩跹。 (程小平 摄)
游客满意度的背后是通过改革深入全面推进漓江保护执法机制体制不断创新完善。近年来,桂林市整合20余个涉漓江管理部门及10个县(区)管理职能与监管力量,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由市委书记兼任党工委书记、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彰显保护高度;同步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管理与联动协同执法机制,10个县(区)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现全流域精细化执法监管。
这样的监管体系,正通过一线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落地见效。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王志铖说:“我们的执法人员每天都会乘快艇进行江面巡查,一旦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便立即制止、依法处理。保护漓江生态,责任重大,多部门联动执法,就是要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在机制与执法之外,法治更为漓江保护提供坚实支撑。桂林市通过出台《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并推进《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创新全国首例国土空间与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协同编制模式,筑牢法律与规划双防线。此外,桂林还率先创办公安系统生态保护机制,打造“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联动模式;组建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二郎神”民兵分队等专业队伍,设民主监督工作站、司法保障中心,动员志愿者参与,并开展百里漓江党建联建,最终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生态保护立体网络。
科学施策 筑牢山水生态坚固屏障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桂林市以科学保护漓江为生态建设核心,重点建设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构建全流域“天地空人”一体化生态保护体系。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包括实现对漓江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景区景点、游船航行等全方位数字化监管。
由于漓江水流的不断冲刷,素有“桂林小九寨沟”美誉的桂林市七星区乌桕滩曾遭受破坏,滩涂上的乌桕树根系裸露,部分树木甚至被冲倒。对此,七星区迅速启动乌桕滩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疏通漓江内河、网笼装填、网垫铺设及绿化修复等,改善乌桕滩的生态退化问题。今年“五一”,乌桕滩重新热闹起来,游客纷至沓来,尽情享受着这片亲水胜地的独特魅力。
乌桕滩的生态修复只是漓江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2022年,桂林启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漓江干流和九条支流为脉络,划分漓江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游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下游农产品供给区3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实施14个保护修复单元共8大类修复工程83个子项目。
漓江风光,绿意盎然。 (黄勇丹 摄)
在重拳“治乱”方面,清理拆解影响景观环境几十年的“桂桂渔”渔船150余艘,1210艘新能源游览排筏全面投入运营。漓江核心景区跨江线缆全部拆除,曾经杂乱的“蜘蛛网”消失不见,换来一片清爽的“无线美”。
在精准“治水”方面,开展漓江城区段支流“消劣返清”综合整治,实现青狮潭、思安江、小溶江、川江、斧子口“五大水库”联合调度,实施壅水科学试验,建成临桂新区水系、连通水系、第二水源引水工程,开工建设长塘水库,进一步完善漓江水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漓江上游水库科学联动调度保障工作机制,保障漓江生态用水。
在综合“治山”方面,通过实施护山修复工程和石漠化治理,生态复绿21家采石场山体136万平方米,生态修复漓江洲岛、湿地、喀斯特等区域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在科学“治污”方面,桂林市完成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构建起完善的城市雨污分流体系,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如今,桂林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漓江干流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自2019年起,桂林水环境质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七,2024年更是跃居全国第三。
生态赋能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我们用心守护自然,便能在山水之间收获别样的惊喜与馈赠。
走进猫儿山漓江源大峡谷,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瞬间让人神清气爽。峡谷中的水清澈见底,呈现出醉人的碧绿,透明度极高,如同晶莹剔透的果冻,因此被游客形象地称为“果冻水”。
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村民潘奇全站在自家民宿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嘴角禁不住上扬:“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却不知道怎么利用,现在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猫儿山作为华南地区的最高峰,也是漓江的发源地,每年的5月起,这里就会迎来旅游旺季。山脚下,潘奇全的民宿和农家乐生意火爆。每逢节假日,民宿一房难求,农家乐也是座无虚席,年收入可达30万元。
漓江的保护与发展让沿岸百姓端上了生态旅游的“金饭碗”。2024年,漓江风景名胜区水上游览线路游船和游览排筏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2024年,漓江精华段游船游客接待量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367%。漓江和遇龙河景区公司将年收入的10%作为生态补偿费分配给沿江村民,仅阳朔县每年就能给漓江干流和遇龙河核心区域7万多名群众带来约1.2亿元收入。”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漓江游船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思睿介绍道。漓江的生态红利让沿岸群众更积极投身于漓江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2024年,桂林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同年,珠江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在桂林灵川县成功交易,绿水青山通过碳汇交易进一步转化成了“金山银山”。桂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覃正东透露,今年桂林市又有“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新案例:阳朔县金宝河北沟村小流域项目选取附近3.5平方公里范围内生态产品5年经营权作为交易产品,成交价290万元;灵川县黄沙河小流域项目选取部分河道等现有公共地块5年开发使用权作为交易产品,成交价200万元。
如今,桂林市紧扣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目标,以漓江为核心,系统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塑造高品质“桂林经典”漓江品牌。通过推动从景点景区单一模式向全域旅游、从传统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体验、从传统产业向文旅深度融合的三大转变,构建起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体系。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世界级风景是底色,世界级生态理念更是内核,桂林正循着这一方向坚定迈进。驻足水清岸绿的漓江边,桂林旅游学院副校长、教授林伯明感慨道:“漓江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桂林人定当牢记总书记嘱托,守护好漓江。治水、护山、兴业,让生态颜值转化为发展价值。今日桂林,正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长卷,续写‘山水甲天下’的传奇,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漓江奔涌的不仅是碧水,更是我们追寻‘诗与远方’的生态梦想。”
亲历者说·绿色足迹
●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何忠顺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公司累计投入超1.5亿元专项资金,构建起覆盖啤酒酿造全流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条生态化发展路径不仅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贡献了企业力量,更让我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单是沼气利用这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带来240多万元的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游客 蒋雅慧
桂林的山水实在太惊艳了!旅行中我们拍了许多照片,第一时间与家人朋友分享这份美好。桂林是知名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很好,眼前的青山绿水、清新景致都让人忍不住按下快门,只想把这些让人沉醉的瞬间永远定格下来。
记者手记
漓江的诗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桂林人用1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换来的生态觉醒。
采访中,从老船长的“油污”记忆到新能源游船的静谧航行,从乌桕滩的“伤疤”生态修复到猫儿山脚下的民宿一房难求,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智慧。桂林以法治为盾、科技为矛,构建起“天地空人”立体防线,更用生态补偿机制让百姓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
漓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是和谐共生。当一江碧水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IP,守护绿水青山便成了全民自觉。

1.部分最新装备首次展示!阅兵各项准备已基本完成,时长约70分钟,最新准备情况→
2.“AI赋能民企 数智开启新篇”系列报道丨AI重塑传统产业 民企谱写“智变”新篇
3.快开学了,这件事一定要注意!
来源丨本系列报道由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崇左市融媒体中心联合采访撰写
编辑丨黄运明
校对丨韦一璞 二审丨陈叶萍 三审丨陈满运 刘晓婧 南宁日报新媒体出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