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军总部故县旧址。 陈晓光 摄
绿色浸染的夏日,我从长治市区出发,穿过绿意葱茏的村庄、庄稼茂盛的田野、庞大整洁的工厂,抵达潞州区黄碾镇西北部的故县村。
当村庄的轮廓终于在眼前清晰展现,我的心情突然凝重起来,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放轻。我知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甚至每一粒泥土、每一缕空气,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时光之舟荡回87年前。1938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转移至故县村,这个太行山深处的普通小村庄,由此成为我军抗战时期在华北的主要指挥中心。总部在此驻扎的142天里,一系列决定华北抗战走向的战略决策从这里发出,许多重要事件在此发生,这个村庄在历史的叙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顶着午后灼热黏稠的阳光,我来到此行目的地二仙庙。
这是一处灰墙青瓦的庙宇,高挑的檐角下,黑底的匾额上刻着“二仙庙”三个镏金大字,黑色的大门两侧墙壁上挂着两块木质牌匾,上面分别写着“八路军总部旧址”“抗大一分校旧址”,金色的字体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该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分上下两进院落,现存殿宇40余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到院内,我见到了此前已联系好的黄碾镇工作人员以及故县村村民魏海胜。他们带我参观了分设于东西厢房内的八路军总部故县旧址和抗大一分校故县旧址展览馆。在他们的讲述中,80多年前那段久远的历史徐徐铺展开来。
1937年9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在抗战的隆隆炮火中,八路军总部几经转战,于1938年8月8日转移到屯留县故县村(今属潞州区),总部机关驻扎在村里的二仙庙内。
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这些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革命者,坐在庙内简陋的椅子上,面对着挂在土墙上的军事地图,凝神、沉思、讨论,以非凡的智慧、勇气与胆略,领导着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指挥着华北的抗日战争。
此刻,我们站在展板前,在简短有限的文字和早已模糊的老照片中努力寻找,试图在一些真实具体的人物或某些历史的细节中抵达1938年的故县村。
今年68岁的魏海胜是土生土长的故县村人,曾经是二仙庙的一名文保员。此时,他指着展板上“抗战中牺牲的故县村民名单”第一行,郑重地说:“这是我二叔。”
吃惊之下,我赶紧细看,这是一份英雄的名单,也是一份青春的名单。名单上有19人,其中,年龄最小的4人,牺牲时只有19岁;年龄最大的,也不过43岁。在最绚丽的青春年华,他们无畏反击日本侵略者,以决绝的姿态,完成了一个农民对于家园的勇敢守护。
排在名单第一行的魏俊奇就是魏海胜的二叔。
“小时候就常听我父亲念叨,说我有个二叔叫魏俊奇,很能干,是党组织的负责人。1944年,日本鬼子来到村里,他藏在一个村民家的粮垛后面,结果被汉奸出卖,日寇抓住了他,把他杀害了。当时他才29岁,正年轻哩!”魏海胜静静地讲述着,“我二叔牺牲时,女儿魏先弟才5岁,二婶后来改嫁到岗上村,把女儿留给我父亲,先弟姐姐就是在我家长大的。”
1938年10月,八路军总部进驻两个月后,故县村成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12人,在支部书记魏俊奇的带领下,贯彻区委、县委指示,号召群众出资出力,有力地支援了敌后抗日。
也是在这位年轻英勇的共产党员的带领下,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战争的硝烟中迅速成长,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家乡,义无反顾地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我的目光慢慢抚过名单上一个个静默不言的名字,也抚过一段段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的历史。
在抗战的硝烟中,为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培养更多军政干部,1938年12月4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根据地成立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地址就选在了故县村。
为了方便抗大教学工作,八路军总部首长决定将二仙庙腾出来给抗大一分校办学,总部机关于1938年12月底迁至距此处不远的潞城县(今潞城区)北村,也由此结束了在故县村142天的驻扎历史。
历史从未走远,它始终停留在时光深处的某个位置,在一个合适的时刻被激活。比如此刻,我们静默地站在展板前,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当年太行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画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