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林西,蝉鸣与笑语交织。当“西游季”的文旅热潮席卷全城,城南街道红石榴非遗手工坊在林西县博物馆的展厅内悄然绽放成一朵文化之花。这个夏天,以“游在林西 学在非遗”为主题的首期研学体验活动在此温馨启幕,5至18岁的孩子们与家长、游客们齐聚一堂,素白的扇面滴染斑斓颜料,干枯的玉米皮焕发新生,考古盲盒里“出土”的惊喜引发阵阵欢呼——沉睡的非遗技艺在此刻苏醒,与童真碰撞出璀璨火花。
城南街道红石榴非遗手工坊在林西县博物馆的展厅内悄然绽放成一朵文化之花
活动现场,六大非遗体验区交织成一条流淌着传统技艺的星河。漆扇制作区氤氲着大漆的芬芳,孩子们屏息凝神,看着颜料在扇面晕染出山水般的肌理;压花团扇台前,家长与孩子并肩构图,将干花拼缀成永不凋零的盛夏。手串编织区珠玉轻响,宋锦丝线在亲子协作中穿梭成结,传递着饰物背后的温情寓意。
1+“以前觉得玉米皮只能烧火,没想到闺女竟用它贴出了一幅画!”居民张女士举着女儿创作的贴画感慨,玉米皮特有的天然纹理为画作平添质朴野趣。考古盲盒区最是热闹,小“考古学家”们手握铲刷,从陶土块中小心剥离出“文物”模型,每一次“发掘”成功都引爆欢呼。带着儿子参与活动的居民李先生赞叹:“孩子‘挖’出文物模型后,追着我问历史,这比课本生动多了!”
家长与孩子并肩构图将干花拼缀成永不凋零的盛夏
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在此刻化作春风细雨。玉米皮贴画老师贾强指尖翻飞,点拨孩子们将农耕记忆缝入未来:“这些玉米皮是土地的馈赠,而你们赋予它新生。”而手串编织台前,手工坊的志愿者张欣欣将编结口诀化作童谣,让复杂的技法变得轻盈可亲。这场活动不仅是技艺的启蒙,更悄然编织着社区情感的纽带。
年轻的陪读妈妈李婧婧带着女儿完成压花团扇后,主动扫码加入手工坊社群:“总算找到既能陪娃又能学本领的地方,听说这里还教妇女做手工创收,下次我要单独报名!”正如手工坊负责人郭景虹所言,手工坊如同一颗“红石榴”,让传统文化籽粒在群众心中扎根吐蕊。
夏风轻拂,博物馆窗外的夕照为活动镀上金边。当孩子们高举作品合影时,扇面上的漆色流光、玉米皮贴画的麦浪、编织手串的璎珞摇曳生姿,与“西游季”的文化热潮共振合鸣。这场融合亲子共创、非遗传承、文旅体验的夏日盛宴,不仅让居民在家门口触摸到中华文脉的温度,更彰显了林西以文化浸润民生的深意。
未来,城南街道将持续深耕非遗沃土,在“西游季”的东风里培育更多创意课程,让传统技艺的芬芳漫过城南街巷,为林西文旅画卷添上最温暖的一抹朱红。(吴鑫)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