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交通极为便捷,从北京南站乘高铁,一个半小时就到济南,从济南市区再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都市楼宇便变成崇山峻岭中的小山村。清晨还在北京的家中吃早餐,正午已坐在朱家峪的土炕上喝起了农家小米粥。
但您知道吗,作为山东“闯关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朱家峪村,当年闯关东却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而又漫长的时光。那部从清初延续至解放初期的移民史诗,在朱家峪的每块石板、每道山梁间都刻着滚烫的注脚。村中过半人家的族谱里,都记载着祖辈推着独轮车北上的壮举。铁匠们将工具装上独轮车,把全家的生计与希望都压在磨得锃亮的车把上。“风吹一炉火,锤打四方财”,他们带着祖传的手艺,在风雪弥漫的路途上,一边为路人打铁修器,一边向着未知的东北大地挪动。那些溅落在冻土上的火星,最终化作了电视剧《闯关东》里最动人的镜头。这部电视剧正是以朱家峪的真实史事为骨,在这片土地上复刻了那段悲壮而璀璨的奋斗。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明洪武年间,来自河北的一个朱姓家族,为躲避战乱辗转南迁,最终在这片山坳里扎下根来。因“朱”为国姓,又与太祖朱元璋同宗,原本的 “城角峪” 便有了如今的名号。
六百载岁月流转,村庄仍保持着南北走向的梯形格局,一条小溪自南向北穿村而过,而民居则分布在小溪两侧。在这里石头是万物的底色,石路、石桥、石井、石墙、石屋,仿佛从山体里自然生长出来似的,与山水肌理浑然一体。
村口那条 “双轨古道”,堪称明代交通智慧的活化石。据朱氏宗谱记载,进村两条三十公分宽的青石带平行铺展,间距 1.5 米。这条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的古道,早已定下 “靠右行” 的规矩,望着眼前的古道,仿佛能看见当年闯关东的先辈们,从这里推着独轮车,碾过岁月的尘埃走向远方。
在村口,与一位朱姓老者闲聊,他告诉我,山村曾有石桥99座,石桥多是寻常人家通向主路的捷径,简易却结实,既能在雨季疏导山水,又不碍着村民往来。而真正令人称奇的,是那两座藏在街巷深处的 “立交桥”,最有名的叫 “康熙桥”。经与朱姓老人请教才知,康熙没有来过此地,只是因“立交桥”建于康熙九年(1670年),才取名“康熙桥”。桥面可行人,桥下能泄洪,枯水期又能走车过轿。十八年后,村民又在十米外建起第二座“立交桥”。再往上走,蓄水池与排水系统如血管般蔓延,将山水先蓄后泄,与整个村落的街道肌理完美咬合。如今专家们仍在惊叹:这分明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却在三百多年前,就已在这座山村完成了最朴素的实践。
漫步村中,依然可以看到朱家祠堂、李精一故居(冯玉祥副官)、进士故居(明经进士朱逢寅)、山阴小学、女子学堂以及铁匠铺、豆腐坊、煎饼坊等。
而今这座古村落已成了镜头下的宠儿,除《闯关东》外,《老农民》、《红嫂》、《三泉溪暖》、《南下》等3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现在朱家峪既是国家 AAAA 级景区,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落。
来源:北京号
作者:荀永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