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北寺塔是个绕过不去的梗。
外地游客指着塔问:这是什么塔?
“老苏州”一本正经答:这,不是塔。
游客:???
觉得“无语”就对了,苏州就是这样一个吴语的地方:苏州话里的“北寺塔”,乍一听就是“不是塔”。
近日,苏州北寺塔换上了“半遮面”限时皮肤。
这是古塔的保养性维修工程,自今年6月启动,将历时半年。拔地而起的脚手架,仿佛给古塔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读懂苏州,也许可以从读懂它开始。本期“读城·建筑时光机”带你走近北寺塔,打卡古塔修缮中的“半遮面”限时皮肤。
1800年前,它因孙权报母恩而建,见证着东吴由此登上“三分天下”的历史舞台。
如今,它在拙政园里“友情客串”,与东方之门“隔空击掌”……
这座传奇的千年古塔,依然守望着一座古城的天际线。
“双面绣”梦幻联动
位于姑苏区的报恩寺塔,被苏州市民唤作“北寺塔”,堪称苏州古城的地标建筑。
虽然在“老苏州”们嘴里“不是塔”,但人们真真切切把它放在心尖上。
它和拙政园、和东方之门的“同框”,堪称梦幻。
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堪当这座“园林之城”中的翘楚。而拙政园的精妙之处,离不开向一公里之外的北寺塔“借景”:在倚虹亭下极目远眺,大半个塔身影影绰绰,恍如塔在园中。
如今,北寺塔和相距7公里的金鸡湖“东方之门”的同框,更是古与今的奇妙联动。一城“双面绣”,由此具象化了。
虽然“不是塔”,但它是苏州古城的“身高标杆”,牢牢守护着古城的天际线。1986年,《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确定了苏州“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为确保古城整体风貌无任何高大建筑阻挡视线,古城区限高24米,即北寺塔的第三层。
报恩寺
北寺塔,又叫报恩寺塔。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是孙权为报母恩而在此建寺,初名“通玄寺”,五代北周显德年间改名为“报恩寺”。
其实,“报恩寺”是个非常值得说道的名字。全国各地遍布着许多“报恩寺”,在江苏还有著名的南京大报恩寺。南京大报恩寺是明永乐皇帝为纪念母亲而建,而它的前身也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的建初寺。这么说起来,南京和苏州两地报恩寺的故事,多少有点如出一辙。
众所周知,东吴建都南京,由此拉开了“六朝古都”的序幕。孙权纪念母亲,为啥在苏州建寺和塔?这背后藏着南京和苏州剪不断、理还乱的另一重缘分。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记载:
“孙吴政权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和苏州密切相关。公元195年,孙策派军攻占吴郡,此后直至孙吴政权覆亡,苏州都处在孙吴的统治之下。孙权即位后,常驻苏州,继续经营孙吴政权,直到公元211年才徙治南京。”
限时“半遮面”
近日,北寺塔的加固维保工程吸引了众多目光。脚手架“拔地而起”,与塔同高,将重檐复宇的古塔全然包裹。透过脚手架的缝隙,依稀可见塔的身影,营造出“半遮面”的视觉效果,增添了别样之美。专家介绍,包围古塔的是特种脚手架,有着专门的技术要求,不仅牢固安全,而且跟文物本体没有直接接触。
前不久,网络上流传“北寺塔塔顶宝瓶被打开”的说法。实际上是为了给塔刹纠偏。塔刹裸露在外的木构件在风雨的侵蚀下,出现了腐烂的状况,高耸且硕大的塔刹出现了一些弯折。因此,专家们决定打开塔顶,检视木构件受损情况。
1800年前初建的古刹古塔,早已毁于战火。我们见到的现存古塔,是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的,也已经近千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它,九级八面砖木楼阁式结构,高76米,是江南现存最高的古塔,有“吴中第一古刹”的美誉。独特的双层套简设计、精巧的木构回廊与斗拱藻井,是宋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作为古建筑,北寺塔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一般二三十年一次。自1958年起,北塔报恩寺启动多次局部修缮,其中1965年、2005年两次全面整修加固。
今年的修缮从6月起正式开工,预计施工6个月。此次保养性维修,是在它没有“大病害”的情况下,对一些“小病害”的日常维护,使它“延年益寿”。
在“面纱”揭开之前,谁说这不是限时打卡点呢?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闻 刘畅 钱念秋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闻 刘静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