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 倩
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这个暑期,一种被戏称为“窝囊旅游”的新型旅行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并在社交平台走红,引发了广泛共鸣与热议。
这里所说的“窝囊”并非贬义,而是一些年轻人对“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车绝不走路、怎么省力怎么来”这种“懒系出游哲学”的一种幽默调侃,是对“又怂又爱玩”心态的一种自我实现。其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
“窝囊旅游”的火热,源于对游客心理的深刻洞察。传统旅游模式往往强调“性价比”“挑战自我”,诸如观光拍照、徒步登山、极限运动、密集打卡等,似乎只有不浪费时间、不错过每一个景点,才算物有所值、不虚此行。那些渴望挑战身体极限的“驴友”,可以在远程徒步中、在对一座座高山的征服中获得成就感。但旅行的意义本身就应该是多元的,“取悦自己”应当有不同的模式。“窝囊旅游”拉低了参与旅游项目的门槛,既没有身心负担又能获得体验感,更具吸引力。出游数据是对“窝囊旅游”最生动注脚。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以“扶梯看山景”出圈的天屿山观景台和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2.4%和36.4%。在主打“窝囊蹦极”的景区中,浙江湖州安吉云上草原门票销量同比增长了近4倍;湖北黄石天空之城同比增长2.7倍。同时,当地酒店、民宿的预订量也随之提高。可以看出,一种成功的旅游模式,会对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多维度拉动,不仅贡献了门票,还带动了住宿和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从“特种兵式旅游”到“旅游盲盒”,再到如今的“窝囊旅游”,近年来旅游市场中,消费者的兴趣点和热情领域愈发多元化、细分化。每一种旅游方式的走红,都源于看见并关怀了一部分游客的需求。不断挖掘和满足细分需求的过程,就是旅游业精细化发展,不断扩容增量、发展壮大的过程。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紧跟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对个性化和新鲜感的追求。过去不少景区陷入“越刺激越吸睛”的怪圈,相互比拼推出高空秋千、悬崖栈道、极速漂流等项目。这些同质化的服务千篇一律,不仅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更压抑了一些游客的消费需求。对于景区而言,不必执着于“全民通吃”,而应读懂不同群体的需求,深耕“细分赛道”。“窝囊旅游”的流行给旅游市场上了生动一课,正倒逼其完成从“标准化供给”到“个性化满足”的迭代。面对旅游者有心慢下来、停下来的趋势,旅游规划者、投资者、经营者也必须慢下来,精打细磨一些匹配当下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慢产品、精产品和高质产品。细节里藏着的“温度”,或许比任何营销都更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当旅途中的每一种需求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满足,每一个旅游者才能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旅游市场才会汇聚起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