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客家,总绕不开一段沉甸甸的迁徙史。
千百年前,客家先民带着中原的烟火气,一路向南辗转,越过千山万水落脚岭南。
他们把中原的耕读传统揣在怀里,又融进了岭南的山水灵气,慢慢攒出了“坚韧又崇文”的客家——这股子精气神,在梅州扎得最深。
而梅州的故事里,不光有扎根故土的坚守,更有漂洋过海的牵挂。
作为“华侨之乡”,早年间多少梅州人攥着一把家乡的泥土,登上开往南洋的船。
他们带着客家子弟的韧劲,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山种橡胶、摆起小货摊,白天咬着牙打拼,夜里就着月光哼起家乡的山歌。如今梅州不少老桥的碑刻上,还留着南洋华侨的名字,那些斑驳的字迹里,全是对故土的念想。
作为“世界客都”,梅州早把客家文化酿成了生活的日常。
走在街头,围龙屋的灰瓦顺着山势铺展开,屋檐下老阿婆哼着客家山歌,调子像梅江的水一样柔;逢年过节,酿豆腐在铁锅里煎得滋滋响,梅菜扣肉的香能飘半条街。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饭一蔬,都浸着数百年的文化底气。
然而,近些年梅州似乎正在被青年人所“抛弃”,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至2020年间,梅州市常住人口从438.5万减少到420.5万,短短5年间流失了18万人!
其中,在人才流失方面,据梅州市人社局统计,近5年平均每年有 5000多名大学生选择在外地就业,本地的优秀人才难以留存。
梅州的人口流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
为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关部门也在推行相关政策,以达到吸引人才入梅州安家落户,吸引企业入驻。
01
梅州正向前跑
这些年的梅州,其实一直在悄悄发力。田埂上的梅县沙田柚成了“金果果”,每年秋天果园里都是摘果的热闹;古镇老村改造成了文旅打卡地,周末总有游客来拍围龙屋的日落。
但要说难,也真有——想让更多年轻人回来,想让外地企业敢来,还得再添把火。
这不,“免费梅州”政策就这么来了,实打实给了一堆“免费福利”。
该政策对个人给予25平方米以上的“免费创业”空间(免场地费,下同),免费使用时间最长为1年(期满后经过评估批准的,可按照市场价的50%优先租赁使用3年)。
对创业团队,团队人数2-5人的,给予50-2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空间,免费使用时间最长为4年。
团队人数5人以上的,给予125-5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空间,免费使用时间最长为4年。
普通人能摸到的实惠并不少,要是来梅州创业,个人能领免费的小办公室,团队人多还有大场地,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最长能免4年的租金。
连搞生产、做展销都有免费渠道,相当于给想在梅州干事的人“搭了个免费戏台”。
如今,“免费梅州”政策落地有一段时间了,产业园也在逐渐的兴旺起来,在产业园中的代表性企业,是从深圳搬迁到梅州的广东吉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其总经理陈楚雄此前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陈经理表示:选择从深圳到梅州,首先考虑的是降本增效,截至目前,吉芯半导体已经享有了两年的免租期,并且,园区内的配套完善,除了基础办公设施,还配备了休息室、员工宿舍、超市等生活设施,甚至还有免费大巴车。
此外,为了助力园区企业稳岗扩岗,强化园区企业引才服务支撑,梅州在产业园区建立“人社惠企综合服务站(就业驿站)。
这是梅州市人社部门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架起园区惠企便民服务“连心桥”的具体体现。
对此,人社惠企综合服务站站长、项目负责人缪周萍表示:“政策是引路灯,服务得是垫脚石,得让企业来了就踏踏实实干!
02
“逆袭记”
要说政策落地后最直观的变化,去松口横东村走一趟就知道。
在以前,村里路坑坑洼洼,旧房子墙皮掉得厉害,年轻人不爱待,守着几分田过日子的老人,手里也攒不下多少闲钱。
(横东村旧貌)
这两年跟着“百千万工程”改造,横东村像被“重新画”了一遍。危旧房拆了,150多栋老房子改得既有客家味又亮堂。村里清出了池塘,绕着池塘修了步道。
横东村的“蝶变”是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是去年3月进驻到村的,当时群众对农房风貌提升都持观望态度,有各种担忧。”松口镇派驻横东村工作组组长罗益说道,为了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工作组经常入户倾听村民诉求、宣传解读政策、分析利好因素,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百千万工程”改造后的横东村)
变化不光体现在村子的改变里,更在村民口袋里。
就说梅县沙田柚,以前村民自己摘了挑去镇上卖,一斤卖不上价。
现在村里帮着搞电商,直播间里对着手机卖,柚子还没摘就被订走不少。
有户姓林的大叔,以前种几棵柚子树,一年就挣几千块,现在跟着村里扩大种植,又学着用手机接单,去年光卖柚子就挣了三万多。
他说现在不用愁卖不出去,年底还换了台新洗衣机,“日子比以前松快多了”。
不管是“免费梅州”的政策,还是百千万工程的改造,说到底都是为了让梅州的日子过得更好。
现在的梅州,老城里客家味没淡,新村里日子更热闹;想回来创业的年轻人,能借着免费政策少些顾虑;守着土地的村民,靠着沙田柚、靠着新路子,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柚子屋”。
这大概就是客都的样子——既带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踏实,又借着新政策、新法子往前奔。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知道,梅州不只有围龙屋和山歌,还有实实在在的机会,和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