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两年一直留意东北板块,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大家还在讨论“投资不过山海关”时,长春悄悄完成了三件事——汽车出口量冲进全国前列,长光卫星把“吉林一号”星座送上了天,地铁5号线、7号线、9号线同步开工。没有大张旗鼓的口号,却处处透着“我要动了”的劲头。于是,很多人把长春称为继大连之后东北的下一匹黑马,说它比哈尔滨更有底蕴。到底底蕴在哪?会不会真的起飞?
长春简称“北国春城”。 它是副省级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遗产、文化遗存和殖民时期建筑群众多,见证过中国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的全部过程,如今的行政区划包含7个区,1个县,3个县级市,总人口超过900万,是东北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它不像很多工业城市那样给人以灰暗的印象,长春的绿化率在亚洲大城市里名列前茅,被称为“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精神“宽容大气,自强不息”散落于街巷之中。
长春的地形主要为平原,它位于东北地理中心,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长春四季分明:春天短暂多风,夏天潮湿多雨,秋天晴朗凉爽,冬天漫长且寒冷。松辽平原肥沃的黑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城市内部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南湖公园,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是城市里的“绿肺”,这样的地理环境既支持了农业大规模发展,也给城市生态营造创造了天然条件。
长春的战略位置是东北的“十字路口”,向东经珲春通日本海,向西连内蒙古、蒙古国,向北接哈尔滨都市圈,向南辐射沈阳大连经济带,以长春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聚集着吉林省七成人口和经济总量,形成天然辐射圈。近年来,“米”字形高铁网络把长春到沈阳、哈尔滨的通行时间缩短到1.5小时以内,龙嘉国际机场直飞东北亚主要城市,兴隆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成为“一带一路”北线物流通道支点,长春从内陆腹地变成东北亚开放门户。
在国家规划里,长春有三个使命,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一汽集团,轨道客车的摇篮中车长客,现在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要承担高端装备国产化的任务,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被纳入到国家东北振兴战略里面,通过和吉林,四平,辽源这些城市联动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互补的“圈层经济”,长春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核心城市,借助兴隆综保区打造“借港出海”的通道,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推向国际。
长春底色是制造业,可产业生态却在向多元裂变,汽车产业依然是根基,一汽红旗智能工厂兼容8款车的共线生产,奥迪新能源基地周围30公里形成配套集群,中车长客CR450动车技术攻关引领“中国速度”,碳纤维等新材科技用在了汽车轻量化上,黑土地优势催生7大特色产业,农安万寿菊,公主岭肉牛等成为“土特产”富民,长春异军突起,公主岭,农安等县市借助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与都市圈产业链相融合,孕育出了东北第一批“全国经济强镇”。
长春交通体系不只是单纯的运输通道,变成了“枢纽经济”,京哈、长图这些铁路大动脉在这里汇合,长春站、长春西站对接国内客流,“一小时经济圈”含吉林、四平等周边城市;龙嘉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入使用以后,变成东北亚地区航空转运中心;国际陆港的中欧班列开行数目逐年增长,和满洲里口岸相联结,打开对俄贸易的走廊;全领域提升县域公路网品质,公主岭、榆树等县级城市凭借交通融合更快速加入到长春产业链中来。
科研和教育是长春的隐形竞争力,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给装备制造,基础教育输送人才,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光学技术,新材料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每年产出超万项专利,产教融合模式让校企协同,吉林化纤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碳纤维技术已应用到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设备上。
长春的旅游资源有历史厚度也有生态魅力,伪满皇宫博物院、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承载着近代的屈辱和抗争,长影旧址博物馆讲述着中国电影发展史,一汽红旗文化展馆展示着汽车工业的变迁,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有着亚洲最大的人工林海,南湖公园的都市湿地是市民休闲的打卡地,长春世界雕塑园汇集了全球艺术的创作,长影世纪城融合了影视科技和娱乐体验。
人们谈论东北振兴的时候,总提起大连的港口经济,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却往往轻视了长春的独特之处:这里有着哈尔滨的历史底蕴,也有着大连的开放基因,更有沈阳的工业根基,它不靠海,却以“腹地枢纽”之姿串联起东北亚市场,它曾是殖民时代的“伪满国都”,如今用“宽容大气”的城市精神接纳四方创新者。
从“汽车摇篮”到“都市圈核心”,这匹东北“黑马”的奔跑轨迹,或许正预示着老工业基地的未来:不是重回粗放增长的老路,而是要融合、要创新,让技术、生态和人的价值一起生长。我们不妨拭目:这座“比哈尔滨更有底蕴”的城市,能否真正在东北振兴中找到新范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