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宁夏西北部,地处贺兰山山脉东坡的北段与中段,其范围横跨银川市的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以及石嘴山市的平罗县、大武口区、惠农区等多个行政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不久前,我有幸来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亲身走进这片承载着生态变迁故事的保护区,开启了一场难忘的探访之旅。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游客,见惯了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植被葱郁,当贺兰山粗犷豪放的轮廓第一次映入眼帘时,瞬间被这份西北独有的雄浑气势所震撼。可就在惊叹之余,一种揪心的情绪也悄然涌上心头:放眼望去,大片土地被荒凉与苍茫笼罩,只有零星的绿色顽强地点缀其间,像是在贫瘠土地上艰难绽放的希望。我不禁心生好奇:这样的环境,除了西北本身干旱少雨的自然因素外,是否还藏着其他鲜为人知的过往?

带着这份疑问继续前行,我在保护区周边的一片土地上,看到一块格外显眼的蓝色告示牌,上面“生态治理区,闲人免进”八个字清晰醒目。“生态治理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曾经历过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愈发好奇。恰好遇到在此巡查的工作人员,我连忙上前请教,他们十分热情地取出一块详细的项目展示板,为我揭开了这里的“前世今生”。

原来,我所在的区域,正是“原石炭井三矿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的核心地带。熟悉石嘴山的人都知道,这里曾是闻名全国的“塞上煤城”,而原石炭井三矿便是当地煤炭产业辉煌时期的重要印记——大规模的采矿活动虽带动了经济发展,却也给土地留下了累累“伤痕”:裸露的矿坑、堆积的渣台、退化的植被,生态环境一度岌岌可危。为了还贺兰山一片青绿,当地早在2017年便打响了生态修复的“攻坚战”,针对49处受损严重的治理点开展集中清理整治。

经过一年的奋战,截至2018年,49处治理点的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治理总面积达3.72万亩。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工程不仅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级阶段性验收,其治理成效还得到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肯定,成为宁夏生态修复领域的标杆案例之一。但当地并未就此停下脚步,2018年6月,又马不停蹄地启动了保护区外围环境综合治理:一口气关停拆除93家高污染、高耗能的洗储煤场,同步推进5处生态绿化工程;对5个无主渣台、9处历史遗留采矿坑、2个重点生态治理点、1个煤炭加工区,以及12家煤矿(其中3家保留并进行改造提升,9家彻底关停退出)展开系统性环境整治。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彰显着当地修复生态、守护家园的决心。

工作人员指着展示板上的最新数据介绍,目前正在推进的后续生态治理工程同样规模浩大——总面积达1.2万亩,估算总投资1.4亿元。在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这项耗时多年、投入巨大、成效显著的工程,被大家称赞为宁夏“最牛”生态治理工程,确实当之无愧,让人不得不由衷敬佩!

或许有人会觉得,荒原上那一片片看似普通的绿地不足为奇,但只有真正了解这里的人才能明白,在贺兰山这样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的艰苦环境里,要让昔日“煤烟滚滚、矿渣遍地”的煤山,逐步蜕变成如今能孕育绿色的青山,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

我们眼前看到的每一抹绿,都是无数工作人员用汗水浇灌的成果,是他们顶着烈日、迎着寒风,在荒原上一点点“织”出的生态画卷。这份坚守与付出,或许是我们这些短暂停留的外地游客永远无法完全体会的。但幸运的是,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如今走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的矿坑正在被植被覆盖,裸露的山坡渐渐染上绿意,就连空气里都少了往日的煤尘味,多了几分草木的清新。

当风拂过新生的草丛,看着远处贺兰山的轮廓在绿意点缀下愈发灵动,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生态环境的修复,更是一场关于“希望”的创造。这样的场景,足以让每一个见证者心生感动,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心怀敬畏、坚持不懈,哪怕是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也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