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非遗共富工坊”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文商旅融合新路径,以非遗文化为载体、旅游体验为纽带、商业消费为支撑,构建“共富工坊+”模式,激活区域文旅资源,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激活文旅资源,着力夯实共同根基。依托“东城·非遗共富工坊”场地优势,联合辖区旅行社、学校、社区协同开展主题党日、文旅研学、非遗体验及展览等多元化活动38场,自试营业至今累计接待访客2.5万人次。通过串联百姓大舞台、新千夜市、虫草博物馆等资源,打造“共富工坊+文化+旅游”动态旅游线路,今年已接待游客32批次。同时,有序推进新千万象夜市、中发源星光夜市、城东青年野生艺术街区等重点街区升级,并联动开展“话筒你来拿 C位你来站”、四季村晚、旅游推介等文旅活动20余场次,带动周边商圈消费提升20%以上,生动展现各族群众共享的发展成果。此外,工坊产品积极亮相青超联赛、青洽会等平台,赴上海、杭州参与“遇见西宁·城市烟火集”文旅推介,在提升非遗传承人收入的同时增强品牌曝光度,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场景的深度融合,为东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共享非遗成果,持续深融发展脉搏。以产品创新、文化融合、模式升级与品牌推广,不断探索非遗保护与文旅经济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径。“东城·非遗共富工坊”馆内共入驻15家非遗项目和20类文旅产品。目前已成功打造景泰蓝掐丝、河湟刺绣等23项非遗文创产品,以及青海熬茶、馓子花花等16项特色礼物,持续打造“可带走的东区文化符号”,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积极对接外设点展示、销售东区特色产品,争取在各自卖场宣传售卖非遗及文创产品,持续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坊自筹”的多元投入模式,谋划“外设点-旅行社-酒店”协作平台,争取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工坊体验线”,提高双方非遗美食知名度,促进互利共赢的销售目的,全方位拓展营销渠道,有力推动工坊产品销量与效益双提升,生动诠释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同体理念。
赋能民生共富,不断彰显民族同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民生支柱产业。建成“东城·非遗共富工坊”1+11+N运营模式(即1个文化旅游体验场馆+11个加工点+N个产品和活动)。目前工坊内非遗项目和文旅产品在辖区的制作坊(厂)共有11家,以“传承人互动+手工作坊+体验培训”等载体开展非遗体验活动、青年夜校,目前已培育在外从业人员及传习人315人,通过“非遗+社区+村民”模式,吸纳275人就业,以文化传承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发布工坊预约管理制度,让工坊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力争打造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城东文旅”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发布各类文旅宣传信息30余条,通过参加文创展会、非遗博览会等活动扩大知名度,同步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展“产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切实以文旅工作赋能民生改善,以文化带动各族群众增收,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监制/阿文瑞 责编/表琳静
编辑/林芝
供稿/区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