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新闻网】
在温州园博园瓯越园的工地上,总能看到陈丽的身影。她穿着沾满尘土的运动鞋,手里攥着被翻得起毛的《江山胜览图》复刻画,对着刚垒起的假山比划。
作为温州设计集团风景园林院设计三所的负责人,陈丽如今负责温州园博园瓯越园整体设计把控及沟通协调工作。她带着团队,让《江山胜览图》这幅古画里的瓯越山水,在园博园里长出了真实的模样。
以匠心解码瓯越文脉
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二十年,她总说设计师是“大地的诗人”。而瓯越园,就是她和团队为温州写下的一首长诗——既有山水的筋骨,又有人文的温度。
接手瓯越园设计前,陈丽笔下的设计图纸早已刻满温州的印记。杨府山公园的草木布局里,藏着她对城市公园“可游可憩”的理解;瓯江路景观提升,她让绿道沿着江滩自然延伸;三垟湿地鸟岛修复,她蹲在芦苇荡里观察,只为让栈道绕着鸟窝走。
这些经历让她懂得:设计既要为自然代言,更要为人服务。所以面对瓯越园,她和团队定下的目标很明确,要做“可游可忆可续”的文化绿洲。“老温州人来能认得出乡愁,新游客来能看懂温州的根。”
把《江山胜览图》搬进现实
为了让瓯越园“长”出温州的样子,陈丽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古画《江山胜览图》。“画里的山是雁荡山的魂,水是楠溪江的韵,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制,是让它在园子里活过来。”陈丽这样说道。
为此,陈丽团队在工地上堆出的假山,横纹理的石头铺在下层,模拟雁荡山的层峦;纵向斜纹的石头立在高处,造出“远山如黛”的意境。
建筑上的巧思更藏着对传统的敬畏——复刻的苍坡水月堂门头,墙体用了耐用的混凝土,屋顶却严格按古法做木构。为此,陈丽团队还专门跑到永嘉古村落,量了长廊的柱距、梁架的角度,回来后做了混搭结构,“既得有老房子的轻盈,又得经得住游客的脚步。”
在陈丽看来,园博园的匠心不在宏大,而在让人“不经意间被打动”。戏台的藻井木雕做了弧形凹槽、两侧花窗的角度经过反复计算。“南戏的调子软,得让声音绕着梁走,才够味儿,才能让游客浸在戏里。”
为了让刻纸、鼓词这些非遗不只是展品,将南戏、鼓词、刻纸等非遗融入“瓯越六景” :戏台演绎南戏,本地蛮石矮凳复刻村口听戏的随性,游客可坐可观;景墙嵌刻纸,留半扇花窗引光影流动,让图案“活”起来……让非遗由此走出展柜,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让园林有了人文温度。图片图片
这段时间里,陈丽团队为了一个花窗图案,冒雨跑到永嘉蓬溪村核对;为了确认景石植物搭配,顶着烈日不断的奔跑在金华、丽水、永嘉等地。
建成后的瓯越园,将重现《江山胜览图》里的场景。“到时听戏台上隐约传来的唱腔,混着游客的笑声。这就是我们想给温州的——一处能装下山水,也能盛下生活的地方。”陈丽如是说道。
以园为镜,为城市添绿赋能
瓯越园的打造,不仅是一处园林景观的呈现,更成为陈丽团队探索城市园林建设的一次实践。在她看来,这份实践为未来温州公园、绿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地域文化如何真正走进公共空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陈丽说,瓯越园从《江山胜览图》中汲取灵感,将温州山水、非遗等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这一思路可推广至更多城市空间——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让每一处公园绿地都成为具有地域标识性的“文化容器”,让市民在休闲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
在空间营造上,她主张“不刻意造景,而是借景、融景”。就像瓯越园模拟自然山水格局,未来的城市公园可保留原生湿地、顺应山势规划步道、让建筑与自然植被有机融合,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无缝衔接”。
生态环保理念同样贯穿始终。陈丽介绍,园博园在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适应性强的本土品种,通过构建植物净化系统提升水体质量,这些生态友好型设计手法,能有效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提供参考。
过去这一年,陈丽的脚步留在了瓯越园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就像她二十年来做的每一个设计那样:让温州的故事,在草木山石间生根发芽。(记者 潘涌燚)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