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西藏实施了南北山绿化工程,造林超过100万余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共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年发放补助金超过了15亿元,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在8月5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介绍,西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西藏明确的“生态”这件大事,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奋斗目标,努力做好工作,不断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地守护好西藏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今年7月,在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拉萨市被正式授牌为“国际湿地城市”,成为西藏首个“国际湿地城市”,位于拉萨的拉鲁湿地成为城市生态旅游新地标。
8月的一天,湿地巡护员晋美一边擦拭着观景栈道扶手,一边指向从芦苇中掠过的斑头雁说道:“游客们最爱在这儿拍照,不光可以拍布达拉宫倒影,运气好还能拍到群鸟从空中飞过。”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拉姆次仁介绍,目前,拉鲁湿地维管植物达435种,脊椎动物200种,黑颈鹤从罕见的“贵客”变为常驻“明星”,吸引了大量观鸟游客。
今年,拉萨市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顺利完工。拉萨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米玛桑珠说:“生态廊道不仅颜值高,还兼备防洪排涝、环境修复、生态保护与空间复合利用等多种功能,成为市民游客茶余饭后散步的首选地。”
在拉萨市林周县,黑颈鹤保护与旅游发展碰撞出火花。“我们制作了旅游地图,主推黑颈鹤观赏拍摄路线,提升观鸟爱好者的体验。”林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焦春壮介绍,林周县依托黑颈鹤资源,推出“缤纷四季·多彩林周”文旅品牌,其中“冬觅鹤影”项目特色鲜明。“黑颈鹤选择了美丽的西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片土地。”
8月的纳木错湖畔游人如织。26岁的牧民斯加牵着装饰华丽的牦牛供游客骑乘拍照。“每年旅游旺季,我们带游客在湖边观光,月收入能有约9000元。”
这背后是绿色旅游管理的智慧升级。“纳木错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文旅开发必须为保护让路。”拉萨纳木错景区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龙泉介绍,景区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减法”是减少人为干扰,划分核心保护区严禁开发,游览区严格限制游客数量,“加法”则是科技赋能,新能源接驳车加入景区,环保厕所确保“污水零排放”,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控水质变化。
在有藏东明珠之称的昌都市,下辖的左贡县将葡萄种植与酒庄建设结合,打造高原绿色旅游酒庄业态,吸引众多游客。左贡县委副书记泽旺罗布说:“我们构建葡萄、藏猪、清洁能源、三产服务、文旅五大支柱产业,建成藏东最大‘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推出‘藏东葡萄+品酒体验’业态,2024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农旅融合蒸蒸日上。”
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山南市隆子县,三代人接力创造了绿色奇迹。他们用60多年的时间在遍布盐碱地的河滩上,种出了一片绵延40千米,面积超50平方千米的沙棘林。隆子县县长巴桑次仁自豪地说:“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的干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每年春季都种沙棘林。60年前,这片土地一年中近8个月沙尘蔽日,如今的隆子,一年的风沙天数明显减少,即使冬春季节有刮风天气,也不会再出现黄沙漫天的情况。”
2019年,隆子县沙棘林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成为当地发展绿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5个沙棘主题公园分布在县城的各个片区,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每年夏季,游客纷至沓来,感受绿色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巴桑次仁说,隆子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隆子县的蜕变,是西藏生态奇迹的生动注脚。西藏60年绿色旅游发展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历史。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不是单选题,在西藏,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已形成“保护越好,游客越多,收入越高,保护动力越强”的良性循环。从对世界屋脊、亚洲水塔的主动保护,到各族群众、游客与雪域高原的和谐共生,绿色已然成为西藏旅游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作者:柯佳其;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