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过街天桥亮起了灯,沈阳来的薛先生和妻子顺着台阶下来,就听见邯郸道巷子里的笑声。顺着人流望去,不远处飞檐翘角的院落正是邯郸驿。这里是邯郸道“隐藏款”打卡地,今年夏天,邯郸驿以日均2000人次的客流,悄然成为历史文化爱好者必来的“宝藏地”。
图为游客在邯郸驿参观。
踏进大门,薛先生夫妇被入口处两尊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吓”了一跳——一位是神情严肃的清代官员,另一位是身姿笔挺的驿卒。讲解员武淑娟解释,这两尊蜡像生动再现了清代最高等级驿站——邯郸驿的日常工作场景。在清代,驿站根据其战略位置、规模大小和配备的驿马、驿丁数量,有严格的等级体系划分。而邯郸驿正是这个体系中的“最高级驿站”。门口的两位“工作人员”仿佛告诉每一位来访者,您即将进入的不是一个普通展馆,而是国家级通信枢纽核心区域。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身背简牍文书、骑着驿马的邮差,原型出自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中壁画‘驿使图’。”武淑娟介绍。
展馆内,沙盘上方的大屏动画正演绎着邯郸驿的昔日繁华:挑夫背着行囊匆匆而过,信使翻身换马扬鞭而去,文人墨客在驿馆檐下题诗留墨……
薛先生夫妇随着人群向前挪,目光被墙上的壁画吸引。画里是一间冬日驿舍,烛火在窗纸上投下晃动的身影,一个穿长衫的人抱膝而坐,旁边题着一句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这不是白居易的诗吗?”薛先生的妻子停下脚步,她中学时背过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想到今天走进了诗里的“邯郸驿”。武淑娟补充说:“在唐代,这里是全国十四大驿站之一,南来北往的文人、官员,十有八九要在这里歇脚。”
展柜里一枚青灰色的泥块引得夫妇俩驻足——那是秦代“邯郸驲丞”封泥,上面的篆书“驲”字笔画遒劲,像在诉说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驲’是驿站专用的车,‘丞’是管驿站的官。”武淑娟介绍,“早在秦朝,邯郸就是南北驿道上的重镇,文书从这里发出,能直达咸阳。”薛先生举起手机对着封泥拍照:“原以为邯郸道只有‘学步’的典故,没想到‘藏’着这么深的历史。这趟旅游,值了!”
游客在邯郸驿参观。
暑假的展馆里,学生群体是主力军。河北工程大学学生李向阳说:“以前学《史记》总绕不开邯郸,今天才明白,这座城能成为战国名都,不光靠武力,更靠四通八达的驿道和功能完备的驿站,交通一活,经济文化自然就起来了。”“邯郸驿路图”触屏前,围满踮脚操作的小朋友。这面巨大的电子屏上,清晰呈现着从西周到明清的邯郸驿路变迁,指尖轻点某一朝代,地图上便会跳出闪烁的光点,附带人物头像与故事简介。“快看这封泥!”一个小男孩兴奋地戳着屏幕,屏幕上立刻显示“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千枚秦代封泥,有五枚与邯郸有关……”的介绍。“这触屏就像本会动的历史书,比看文字介绍有意思多了。”薛先生说。
夜幕降临,邯郸道上的游客越来越多,薛先生夫妇特意在匾额下拍了张合影。“回宾馆后就改行程,我们想再多待一天。”薛先生说,“刚才听讲解员介绍,邯郸道上还有很多老宅子,我们得再去转转,寻寻历史的痕迹。”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雨/文 郝群英/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