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发布】
提到废弃老厂房,你会想到什么?
时光荏苒,随着产业升级、城市扩张,
工业遗址里不再机器轰鸣,
如何让这些老家底重获“新生”?
日前,
承载75年城市记忆的
国营江都米厂迎来改造,
作为扬州城市更新重点项目,
该项目已启动过半。
这两天,记者走进项目建设现场,
探访老米厂的破茧重生。
在历史长河中,江都国营米厂所在地是江都文化根脉,曾有“苏北第一大米市”的繁荣。
刚踏入老米厂的大门,记者看到,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清理路面杂物、重新粉刷墙贴。漫步老厂房间,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工业遗存被赋以鲜活的人文气息,静静诉说着城市往昔。
国营江都米厂始建于1949年7月1日,从“两张大筛、十只笆斗”起家,逐步发展至拥有职工百余人,年产面粉3万吨、大米1万吨、挂面3千吨的规模,后因经营不善关停。
老米厂位于老通扬运河北岸,仙女路2号,原为仙女庙旧址。运河如玉带一般从门前缓缓流过,数十年前,这条黄金水道舟楫繁忙,成就了“苏北第一大米市”的荣光。
为了活化利用这一工业遗存,让老旧厂房焕发新活力,2024年底,江都区与江苏蓝园文化产业集团签订协议,投资5000万元对其进行更新,打造特色文创园区,并于今年年初开工建设。
“项目建设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岁月痕迹,秉持‘应留尽留’的理念,保留了老米厂的格局与风貌,同时巧妙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规划了文化创意、民俗手作、影视媒体、潮流运动等多元业态区域,既保留了人们对老街区的记忆,又赋予其全新的市场可能性。”该项目负责人郭健告诉记者,项目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约合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周期1年。项目改造将以“工业遗存活化+本土文化赋能”模式,激活老通扬运河“龙川湾”板块,打造全省知名的文化IP。
(江都老米厂改造项目效果图)
该厂区的核心区域,数十米高的粮食筒仓将被改造成光影艺术空间,锈迹斑驳的钢铁骨架与LOFT文创空间交织,昔日输送稻谷的滑道变成攀岩墙纹路,碾米车间的轰鸣声化作沉浸式剧场背景音……十几栋焕新复旧的建筑主体傲然屹立,现场文化艺术气息初现,与老旧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精心打造‘仙女蓝湾文旅街区’,将用2025蓝园年度色‘雾青蓝’作为专属色彩,串联起工业遗存与当代美学。”郭健介绍,设计团队花了3个多月时间进行设计,力求将工业记忆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项目未来将重点打造“仙女庙文化体验区”与“星云大师禅意空间”两大IP地标,建设文化交流区、多元运动场景、互动工作室、复合业态集群、创意社区、文创办公等板块,实现“文创+文旅+产商”复合园区生态,打造成为扬州城市文化和商业空间新标杆。
(江都老米厂改造项目效果图)
据悉,江都老米厂改造项目9月起与项目建设并轨同步招商,预计今年年底验收交付。夕阳西下,江都老米厂内的霓虹灯重新亮起。这些承载着城市DNA的工业地标,正在时空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写下生动注脚。
“工业遗存是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工业文化积淀。”扬州江淮文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都区将更加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盘活开发江都大运河、长江和古镇等文旅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和品牌塑造等方式,将城市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为城市IP的打造提供有力支撑。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 者 陈源浩 肖平
校对 觅风
编辑 陈音知
随 手
点 赞
好 运 不 断
点 个
推 荐
能 量 加 满
↓ ↓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