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人对摩洛哥的印象还停留在马拉喀什集市的喧嚣、撒哈拉沙漠的神秘时,麦子用一个月的义工经历,触摸到了这个北非国家更真实的肌理。在卡萨布兰卡周边的小镇学校里,她既是教英语的志愿者,也是文化的观察者——从课堂上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到受邀参加当地人长达7小时的家宴,她看到的摩洛哥,远比旅行攻略里的描述更立体。
一、跨越山海的义工申请:从屏幕到真实的课堂
麦子的摩洛哥之行始于两个国际义工平台——Workaway和Worldpackers。这两个平台是全球志愿者与项目方对接的桥梁,年费约30-40英镑,即可浏览海量项目信息。与其他旅行不同,义工项目的申请更像一场“双向选择”:申请者需要像找工作一样提交个人简介,说明可用时间和技能,而项目方则会通过邮件或WhatsApp面试,判断双方是否匹配。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麦子回忆,热门项目往往需要提前三四个月申请,且“已读不回”是常态,有时发出十几封邮件才能收到一封回复。她笑称“找项目的感觉像在刷交友软件”,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心理建设。最终,她选中的摩洛哥项目已运营三四年,凭借大量正面评价和成熟体系脱颖而出——这也成为她后来总结的“避坑指南”:优先选择运营时间长、评价详细的项目,能有效降低风险。
项目方承诺提供住宿和午餐,每天工作4-5小时,内容是协助当地老师进行英语教学。对麦子而言,这既是公益,也是一次深度文化沉浸的机会。出发前,她对住宿环境、教学内容的想象大多来自项目描述,直到抵达后才发现:现实与预期总有差距。
二、课堂内外:被低估的求知欲与相似的教育观
麦子任教的学校是一栋四层建筑,志愿者宿舍设在地下室,与教室相连。北非的炎热让房间里时常有小昆虫“作伴”,条件虽简陋,却让她更快融入当地生活。学校的学生构成远超她的想象:从刚会说话的孩童,到开公司的成年人,年龄跨度极大,且分班严格依据英语水平——初级班从基础对话学起,高级班则能流畅讨论旅行经历和职业规划。
当地老师全为女性,均毕业于英语专业,对学生的期待清晰而迫切。麦子发现,无论是十几岁的少年还是中年学员,学习英语的目的性都很强:“有人说要帮父亲打理店铺,有人想申请欧洲的大学,还有人希望未来能和中国做贸易。”这种对语言工具性的重视,让她联想到国内的教育场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惊人地相似。
教学内容并非照本宣科。当地老师会制定详细大纲,比如某天教授过去时态,志愿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话帮学生巩固:“我们会聊‘你上周去了哪里’‘最喜欢的童年记忆是什么’,在轻松的互动中练习语法。”学生们的积极超出预期,常有学员课后追着问“中国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如何申请奖学金”,这让麦子意识到,她带来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外界的信息。
三、头巾之下:一场打破刻板印象的家宴
在摩洛哥的最后一周,麦子被一名学生邀请参加家庭聚会。出发前她以为只是简单的午餐,抵达后才发现是一场为新家暖房的派对。作为在场唯一不包头巾、非穆斯林的女性,她起初有些拘谨,但很快被热烈的氛围感染。
这场聚会从中午11点持续到晚上8点,堪称一场文化盛宴。按照当地习俗,男性和女性的庆祝活动分开举行,前一天是男性亲友聚会,当天则全是女性。褪去头巾的女人们围起裙摆跳舞,用独特的吟唱方式欢呼,歌声里混合着阿拉伯语的韵律和欢快的节奏。美食更是一道接一道:先上薄荷茶和点心开胃,接着是类似新疆大盘鸡的土豆炖鸡(用面包蘸汤汁吃),最后是撒满坚果的米饭——每道菜的盘子都比脸大,体现着“不能让客人饿着”的待客之道。
麦子注意到,当地家庭的客厅设计极具生活气息:四周摆满带花纹的沙发和靠垫,中间放一张小茶几,显然是为“随时招待客人”准备的。墙上挂着华丽的装饰画,家具带着金边和蕾丝元素,整体风格繁复而温暖,完全打破了她对“北非家庭简陋朴素”的想象。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穆斯林女性的生活远非‘保守’二字能概括。”麦子说,她们在私密空间里的活力与热情,让她对“头巾”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那既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一种灵活的文化符号。
四、不止于课堂:沙漠、山脉与流动的文化
义工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半工半游”的机会。学校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文化旅行,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让麦子得以深入摩洛哥的多样地貌。
撒哈拉沙漠的体验最为震撼。他们乘吉普车进入沙漠营地,与当地柏柏尔人共度夜晚。这个被称为“沙漠民族”的群体,至今保留着观星辨向的传统。没有光污染的夜空下,柏柏尔向导教他们辨认北斗七星和大熊座,用鼓点和歌谣讲述民族历史。夜晚的沙漠比想象中安静,沙子吸收了大部分声音,麦子和其他志愿者把床垫搬到沙地上露天而眠,“那种宁静感,是城市里永远找不到的”。
阿特拉斯山脉的行程则更显松弛。他们住在山脚下的民宿,周围是农场和牛羊。这里没有剧烈的户外活动,更多是与当地人闲聊,看他们照料庄稼,感受“时间仿佛慢下来”的乡村生活。而橄榄树瀑布的壮观与马拉喀什集市的商业化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让她看到自然的伟力,后者则提醒她:旅游景点呈现的,往往只是文化的一个侧面。
这些旅行让麦子意识到,摩洛哥的魅力在于其“多元性”:它既有沙漠的苍凉,也有海洋的灵动;既有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五、告别与回响:义工旅行的真正意义
离开前,当地师生在笔记本上用阿拉伯语给麦子写下满满一页祝福,告诉她“等遇到懂阿拉伯语的人,再慢慢揭晓意思”。这个细节让她动容——短短一个月的相处,已经建立起跨越语言的情感联结。
回顾这段经历,麦子认为义工旅行的价值,在于“打破预设”。出发前,她对摩洛哥的想象停留在“神秘的阿拉伯世界”,但实际接触后发现,当地人的教育观、家庭观与自己有许多共通之处;学生们对中国的好奇,也让她看到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他们想了解我们,就像我们想了解他们一样”。
她也总结了一些实用经验:申请时要追问细节(比如住宿环境、工作强度),避免仅凭文字描述判断;尊重当地习俗的同时,不必过度紧张,“大多数人会欣赏你的真诚尝试”;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那些不在计划内的意外,往往是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麦子仍与几位学生保持联系,帮他们解答关于中国留学的疑问。这段摩洛哥往事,早已超越“义工”的范畴,成为她理解世界的一块拼图——在头巾之下,在沙漠深处,在课堂内外,真实的生活永远比标签更丰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