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期,榆林学院管理学院“文旅探源·青春寻迹”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朱海艳、白茜、刘雁南的带领下,前往榆林市佳县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调研与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践队以“青春筑梦三下乡,文旅赋能促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数据采集与文化体验,为佳县红色文旅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溯源黄河文化,首站聚焦黄河文化博物馆
实践队走进全国首个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该馆通过“大河之脉”“文明之光”“治河之道”“生态之歌”四大主题展厅,系统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队员们详细记录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展陈设计及游客互动数据,与馆方就文化活动创新形式展开深入交流。在“生态之歌”展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案例引发队员热烈讨论。
追寻红色基因,深度调研李有源故居
实践队前往李有源故居,探寻经典民歌《东方红》的创作源头。这座黄土高原上的传统窑洞院落,完整保留了李有源生前的生活场景。队员们通过故居内陈列的油灯、手稿、老照片等实物,结合讲解员口述史料,还原了歌曲从陕北民谣到全国红色经典的演变历程。在窑洞前,队员们齐唱《东方红》,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队员们感慨道:“站在李有源先生创作的地方,我深刻感受到文艺作品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这激励我们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实践队还系统整理了村民关于歌曲传唱历史的口述资料,为红色文化保护提供鲜活素材。
佳县寻韵:非遗低语处,古街岁月长
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探寻热忱,离开李有源故居后,团队转而走进非遗馆。展柜里的手工挂面工具、憨态可掬的面燕依次排开,队员们围在旁听讲解,从寺庙木雕的细腻纹理中,梳理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接着走进图书馆,泛黄的古籍文献散发着墨香,大家逐页翻阅,在文字间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渊源。最后漫步木头峪古街,砖石墙面与古朴灯笼透着厚重感,队员们还走进当地窑洞参观,土炕、灶台、窗棂上的简单装饰,透着佳县人民生活的质朴;一位本地老乡热情上前,指着墙上木刻,用乡音讲述古街的变迁,队员们围拢聆听,在互动中更深地触摸到当地的文化底蕴。
青春因奉献而厚重,乡村因青年而焕新
实践期间,队员们以专业素养扎根乡土,用青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既完成了对黄河文化与红色基因的深度探寻,更在服务基层中锤炼了担当精神。此次实践不仅为佳县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使命情怀。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转化,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让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在黄土地上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