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千年阆中。山水城相依相融,这座历经沧桑的“活着的古城”,在法治的坚实守护与文化的深度赋能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驱动这一蝶变的引擎,正是阆中市人大常委会的主动担当——以法治之盾筑牢文脉根基,以文化之魂激活旅游动能,引领古城从历史深处阔步迈向世界舞台。
法治筑基,古城在当下“活”态常新
古城是阆中文化旅游的核心命脉。上世纪90年代,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压力,阆中市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积极对接省人大完善保护法规。2004年推动出台《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创全省县级古城保护立法先河,为古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2018年针对古城保护新需求,争取省人大对《条例》进行修订,构建起“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三级保护体系,将古城保护范围从最初的1.78平方公里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细化管理标准23项,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明确标尺,法治盾牌更坚实。
《条例》修订后,市人大常委会将古城保护纳入年度监督重点,常态化推进。通过打好执法检查、听取市政府专项报告、对文广旅局开展工作评议等监督组合拳,推动市政府配套出台9项实施细则,建立涵盖279处历史建筑、51项非遗项目的保护名录,最终形成“法规引领、政策配套、名录支撑”的闭环体系。阆中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南充市人大代表柯敏介绍:“这些年来,通过持续监督,不迁学校、不迁居民、不迁市场作坊的‘三不迁’理念,已经全面融入了古城保护的实践。”这正是人大持续监督推动法规理念落细落实的生动写照。
文化铸魂,千年文脉“燃”亮未来
守护古城既要“护形”,更要“护魂”。“春节文化之乡”“落下闳故里”——这些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背后,凝聚着阆中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助力。市人大常委会将培育春节文化作为阆中古城核心文化IP,持续发力。将11位代表联名提出的“落下闳故里春节文化保护”建议列为重点督办事项,推动桥楼乡落下闳故居修缮、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地标和体验场所;动员阆中籍省人大代表提交“将春节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议案;支持文化界代表参与《落下闳传》编纂、落下闳星命名。
文化铸魂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央视春节非遗申报片中,22处阆中元素惊艳全球,总时长1分19秒,创全国县级市入选时长之最。2025年春节期间,央视连续直播连线阆中、外交部向全球推介“到阆中过年”,让阆中“春节原乡”的文化名片闪耀世界。市文广旅局负责人在工作评议会上感慨:“人大监督让我们更有底气,阆中春节文化正从‘深闺’走向大众。”
创新赋能,文旅融合“焕”发新姿
如何通过文旅融合,让古城“年轻态”?围绕这一时代课题,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文旅活动专题调研,积极推动春博会、龙舟赛升级,支持“汉服纪”沉浸式体验、“夜游嘉陵江”光影秀等潮玩项目落地生根。组织代表踊跃参与“千年古城·万家书香”活动,持续助力古城旅拍等新业态兴起,营造了浓厚的古城文化氛围。
创新举措释放强劲动能。市文广旅局数据显示,得益于“文旅+”创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显著延长至2.8天。今年,四川省委、南充市委、阆中市委相继召开全会,为文旅融合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站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起点上,全会精神更为阆中市人大工作点亮了前行的灯塔。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有力有效的监督之笔答好责任之卷——紧扣《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成效开展“回头看”,开展文物“活态保护”专项监督,跟踪督促“阆中春节习俗”国家非遗申报进程,助力落下闳春节文化IP走向世界舞台。
从法治筑基到文化铸魂,从精心守护到活力创新,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与古城发展同频共振。展望未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守护历史根脉的如磐定力,激发文旅创新的澎湃魄力,奋力书写阆中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图文来源|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陈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