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词
红河州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多元的自然风光,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给地名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地理、人文的认识,也隐藏着许多源远流长的历史信息和红色印记。探寻地名,有助于读懂红河。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与红河州民政局联合推出“地名里的红河”专题,与大家分享红河州的地名的故事,一同品味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内涵。
一份小档案
姓名:元阳【yuán yáng】
坐标:元阳县
特点:“红河南岸” “哈尼梯田” “梯田红米” “蘑菇房” “阿者科”

地名溯源:红河南岸的“向阳”之约
元阳县之名源于其独特的地理方位。据《元阳县志》记载,县城因地处红河(古称元江)南岸,取“水之北为阳”之意,故名“元阳”。这一命名既点明了其依江而居的地理特征,也暗含了哈尼族“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生存智慧——在海拔144米至2939米的垂直地带中,哈尼族依山开垦梯田,将红河之水引至云端,造就了“大地雕塑”的奇观。

元阳多依树景区
历史长河:从土司领地到现代县域
元阳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境内分属纳楼茶甸长官司、猛弄掌寨等土司辖区,实行“改土归流”后仍保留部分自治。民国初年,虽推行保甲制,但政权仍由当地土司控制。直至1950年1月,新民县成立,标志着元阳正式纳入现代行政体系;1951年5月,经政务院批准,新民办事处更名为元阳县,沿用至今。

元阳县
文化瑰宝:梯田里的农耕密码
元阳的灵魂在于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拥有19万亩哈尼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活化石,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典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哈尼族“木刻分水”的古老智慧。据史料记载,哈尼先民通过刻有凹槽的木棍分配水源,确保每块梯田公平用水,这一制度沿用千年,至今仍是当地水利管理的核心。

元阳哈尼梯田 张艳 摄
梯田不仅是农耕载体,更是文化交融的舞台。哈尼“十月年”、彝族“火把节”、苗族“踩花山”等节日在此交织,形成“月月有节庆,村村有歌声”的独特景象,多元民族文化在此交融互鉴、和谐共生。
地理特征:立体画卷中的生态智慧
元阳的地貌堪称“地质博物馆”。境内哀牢山脉纵贯,红河与藤条江切割出深邃峡谷,形成“中部突起、两侧低下”的“V”形地貌。最高海拔2939.6米的观音山与最低144米的红河谷,造就了垂直气候带:高山云雾缭绕,河谷炎热湿润,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梯田丰收 佟忠义 摄
这种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产业发展。数据显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43%;农业方面,甘蔗产量居红河州之首,稻田养鱼、香蕉种植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万元,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成效显著。
物阜民丰:一座县城的现代转型
元阳物产丰饶,梯田红米冠绝四方。这千年古稻富含18种氨基酸,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助元阳赢得“中国红米之乡”称号。2024年,全县稻鱼鸭综合种养面积达10万亩,年产梯田鱼2000吨、鸭25万只、鸭蛋2550万枚,稻谷4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46亿元。
今日元阳,永金高速、建元高速、元绿高速(在建)穿境而过,打通发展动脉。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交融共生,抓实云南元阳省级产业园区建设,建成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水塘沪滇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一批园区,呈现出“产业进园区、园区带产业”联动格局。从千年农耕文明到现代乡村发展,元阳正以党建之笔蘸取生态墨、产业色、文化韵,在红河峡谷间绘就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公路穿梯田而过
元阳,这个因江而生的名字,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符号。从土司寨子到现代县城,从木刻分水到世界遗产,它始终在红河南岸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奇。当云海漫过梯田,当火把照亮山梁,这座小城正以独特的名字与故事,向世界讲述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永恒魅力。
记者:普薇
未署名图片由元阳县民政局提供
海报制作:吴明桔
审核:红河州民政局 元阳县民政局
责编:吴明桔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