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进入湖南境的第一站是郴州市的汝城县,我们重走的步伐也来到了这个千年古县、理学名城。
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端,东部与江西大余县隔山相邻,南部与广东仁化接壤。
这个千年古县不是吹的,在县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证书:

博物馆讲历史的时候,是从神农氏说起的。据说公元前26世纪,神农氏炎帝在这片山水间发明了耒耜,有山叫耒山,耒山发源形成的河流叫作耒水。耒水是湘江主要支流:

出土文物耒耜:

东晋时候此地置县,因此称千年古县。其实东晋起算的历史,并不太悠久,很多县都是秦汉时期置的呢。


汝城另一个自豪的地方,是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曾在这里做过四五年的县令,在这里开始了理学开创事业,这就让汝城有了另一个亮点(卖点)——理学名城:

汝城县城西南侧有一座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是汝城人民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阶上的石条,已经在岁月中磨蚀得不成样子,仿佛踩上一脚就会碎掉。

拾级而上,进入书院。濂溪书院为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中间空地立有当代人所塑的周敦颐雕像:

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

主厅希濂堂,里面有画像,上书“道学宗主”:

周敦颐在汝城期间写下《爱莲说》:

据说太极图说也是在这里写的,那就很难说了。
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也是亲哥俩,程颐和程颢。二程的老爹程珦慧眼识人,一见周敦颐便知道他是非凡人物,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他,师徒三人成就了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

濂溪书院陈列的师徒三个的雕像:

汝城现在主要是发展旅游事业,主城区有很多网红建筑:


这是古县城图:

漫步县城,经常会遇到这种摇摇欲坠的老房子:

汝城有很多祠堂,最著名的当属这一座:

这是朱氏总祠,是周边几个县朱氏家族合力修建的,建于1947年,所以看上去不是太传统,而是中西结合:

这座祠堂里面有一件无价之宝,就是这个朱德亲笔题写赠送的“世界一家”的匾额: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随后两万多人的起义部队南下广州。9月20日,部队行至广东梅州的三河坝,前委根据形势发展作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

主力部队很快就在国民党优势兵力围攻下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叶挺、贺龙、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分头撤离。
朱德率领的三千人马,成为了南昌起义军仅存的火种。此时,经过三河坝阻击战后,部队减员严重,给养困难,人员还在不断流失。朱德率部撤至湘赣边境的崇义县上堡附近休整时,部队已经不足千人。
此时驻扎在韶关、汝城一带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是朱德云南陆军讲武堂同班同学,而驻扎在上堡——也就是朱德部队突围方向——的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也是朱德的同窗好友。
朱德分别给范石生和杨如轩写信寻求合作。杨如轩对朱德的信未回复,但朱德率兵通过其防区时,也未加任何阻拦。而思想一直倾向左派、在南昌起义前一直同中共秘密保持联系的范石生,派人带着同意合作的亲笔信来上堡与朱德联系。
1927年11月19日至20日,朱德赴汝城与范石生进行合作谈判并获得成功,通过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军事上自由的三大原则,建立了统一战线,部队得到范石生的资助,顺利脱困。

“朱范合作”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国共合作的成功典范,也是我党早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实践。
事情办得顺利,朱德很高兴。得到汝城朱氏的帮助不少,所以在离开汝城前,朱德特地在上黄门街木器店订制了一块匾额,并亲书“世界一家”四个沉稳、遒劲的大字,刷上油漆。
12月6日,朱德率40名戎装整齐、精神抖擞的官兵,在鼓乐、唢呐和鞭炮的齐鸣声中,将他亲笔书写的大匾额从储能学校抬到朱氏祠堂。
迎候在祠堂前大坪上的群众像办大喜事那样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朱德在祠堂大门前石阶上向群众作了简短的讲话,他说:
”乡亲们!我们来到汝城后,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和支持,感谢你们了!今天,我们部队就要离开汝城了,时间匆促,没有准备什么送给你们,就送这块匾额留作纪念吧!“
群众热烈欢呼鼓掌,接过牌匾悬挂在家祠的上殿。为感谢朱德的盛情,与朱德同姓同族的津江村群众在祠堂里准备了酒宴为朱德部送行。
今天,这个匾额被放到了朱氏总祠里。
朱德亲题“世界一家”牌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