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少雨多湖
是很多人好奇的“何以”之问
干旱少雨的西北内陆
缘何孕育如此水韵流光?
或许这座城市的名字
就注定了
她与水的不解之缘
银川之“川”
从何而来?
新华每日电讯
8月23日头版推出的报道
《银川之“川”》之中
自有答案
↓↓

夏末秋初,一期“览山音乐季”搅热了银川城。除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唱会,市民游客高分点赞的还有“览山阅海”的演出环境:于看台眺望,远处的贺兰山在夜幕中不减巍峨之姿;收回视线,近处的阅海湖在灯火下映出炫彩波光。山水相映成趣,赏景听歌兼得。
“原本想来宁夏体验大漠风光,没想到在银川看到这么多湖泊湿地”“还没在依山傍水的场地看过演唱会,这景色一点都不像印象中的大西北”……
银川的湖光水色,是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意外之喜”。住在城区,出门闲逛,近一些的水系景观,步行15分钟就能看到;远一点的湖泊湿地,20分钟车程必达。有水的地方处处是景。
春日晴好,沿唐徕渠骑行,能看到湖泊湿地、滨水公园、文化广场等景致串联成条状开放式生态景观长廊。停下车、走进去,可见草木葱翠、杨柳依依,亭台楼阁、步移景异。
盛夏傍晚,漫步典农河畔,亲水南街东岸的“典农花海”成片绽放。虞美人、波斯菊与鼠尾草随风轻摆,好似斑斓锦缎,与蜿蜒河水、滨水步道相融,连迎面吹来的风都带着水汽与花香。
秋风送爽,在鸣翠湖泛舟,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错落的“芦苇迷宫”不时挡住视线,待船转个弯绕过去,缓缓展开的又是一片水面开阔、鸥鸟振翅的画卷。
每次采访,总会听到游客因观感与印象反差之大而发出“想不到”的感慨,“大漠黄沙渐远去,波光湖影入画来”,他们都被这“塞上湖城”的景致深深打动。
银川的河湖环境,是城市居民珍视的“生态福利”。
“看新闻了吗,大碱湖海绵湿地生态公园今年11月就要开了,里面有沙水乐园,还有共享运动场,又多了一个运动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小区一路之隔就是罗家湖公园,那片湖太美了!上周去溜达,发现岸边还有野鸭子扑腾”……要问银川人“最喜欢哪一处湖”,总会听到不同答案。
越来越多市民发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临水而居、亲水成趣已然融入日常生活,“塞上湖城”的成色越来越足。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银川拥有近200个自然湖泊、沼泽湿地,5.31万公顷湿地面积,5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散布在小区门口、街头转角、道路交叉口的小微公园,也和大大小小的水系景观相融、相邻、相望……
水,赋予这座西北城市以灵气。翻看银川的史志资料,600多年前,明朝庆靖王朱栴曾在银川写下《月湖夕照》,用“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描写湖光水色。众多文人墨客笔下,“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从一道道古老波光,变成一首首优美诗词。
如今的银川,称得上“一城湖光半城景”。我们从镜头里看到的画面,有晨起烟波浩渺的华雁湖,也有映出万家灯火的北塔湖,日升日落,水面倒影变幻;有燕鸽湖边红嘴鸥年年如约而至,也有滨河湿地里国保动物组团露面,一年四季,湖上气象万千。
银川的少雨多湖,是很多人好奇的“何以”之问。
干旱少雨的西北内陆,缘何孕育如此水韵流光?或许这座城市的名字,就注定了她与水的不解之缘。银川之“川”,在甲骨文里由流水样的线条构成,本义是河流、水道,后又指山间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势低的平川。
银川之“川”,正是母亲河的温柔馈赠。黄河进入宁夏,一改奔腾之势,水流平静舒缓,滋养了“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的引黄灌区,也孕育出银川平原沟渠纵横、湖泊棋布的丰富水系,以及银川历史上的“七十二连湖”盛景。
据银川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负责人何乐介绍,银川多湖主因有三:历史上黄河在平坦开阔的银川平原屡屡改道,留下的故道形成大小不一的湖泊;贺兰山上山洪泉溪碰撞交融、日积月累,在山前洪积扇大地上形成众多湖沼湿地;历史悠久的引黄灌溉系统,在密如织网的灌渠间滋养出星罗棋布的湖泊。
正如作家唐荣尧的生动描述:“在银川,河是渠的祖先,渠是湖的家乡,湖是湿地的子宫。河分出的水流淌过古渠,干渠、支渠、分渠、毛渠等渠系造就了众多的湖,湖衍生出一片又一片湿地。”
银川之“川”,得黄河滋养,拥有“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生态美景。“塞上湖城”也以人水和谐、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式回馈母亲河。
“美丽河湖”持续建设:得益于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项目系统实施,银川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景象处处可见。修复滨河水系,守护黄河安澜,黄河干流银川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二类进出。
“塞上湖城”节水优先:银川坚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严格落实“四水四定”,严禁耗用黄河水“挖湖造景”。打造“一湖一景”“一河一韵”的同时,科学实施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项目,有效节约黄河水资源。
“双向奔赴”共生共荣:银川市民将百湖绕城、亲水而居视为宜居宜业的“加分项”,城市管理者也将提升“水韵银川”质量列入发展规划,让人与水相近相亲、城与湖共生共荣。
2025年,湖库沟渠连通的生态水网体系更加完善,主要河流、湖泊等水质全面达标,城市建成区内河湖岸线运动休闲设施全覆盖,群众亲水、近水、乐水的参与感、体验感显著增强……
银川之“川”,因“海纳百川”,形成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的城市特色。回溯银川平原历史,有边塞和黄河的交汇,农耕和游牧的结合,移民和本土的相融,多元文化底色赋予这座城市既低调谦逊又热情豪迈,既含蓄保守又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
如今,走进居民小区,常能听到满头白发的老人说着五湖四海的方言,他们是参与三线建设的“支宁人”;采访闹市商铺,来自天南地北的店老板已是安居乐业的“新市民”;各时期多形态移民定居银川,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银川……一路走来,银川以川流不息、兼容并蓄的胸襟气质,书写着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发展篇章。
拭目以待,银川之“川”,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进程中,将呈现更多绿水青山之美;银川之“川”,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进程中,将释放源源不断永续之“泉”。
来源:银川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