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苏省省会,别称“金陵”“建康”,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临长江,三面环山,秦淮河穿城而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曾建都南京,因此有“六朝古都”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曾短暂成为直辖市,1952年直辖市建制被撤销,后并入江苏省成为省会,如今南京是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创新活跃,历史文化与旅游名城。
南京,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总面积约65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千万,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南京政治军事地位重要,历史上南京名称不断变更,如金陵、建康、应天等等,每个名称蕴含当时的政治文化内容,南京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3100多年前的商朝,建都历史始于公元229年东吴政权,近代时期经历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重要历史事件,城市景观包含古代城墙、民国建筑和现代都市风貌,形成“山水城林”交融的独特景象。
南京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冬夏温差较大,地貌类型多样,有长江漫滩、岗地、岩溶等,城东有紫金山横贯,城中有玄武湖,秦淮河绕城而过,形成“龙蟠虎踞”山水骨架,长江南京段水道宽阔,航运、生态资源丰富,塑造了南京“江城一体”空间结构,多样的地貌、水文条件使南京在农业、生态、城市发展等方面潜力巨大。
南京处于长江下游区域,向东与上海相接,向西与合肥相连,向南通杭州,向北通苏北和皖北,是华东地区与华中地区的重要衔接点,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成员,南京在区域合作中担当“承东启东”的角色,承接上海的国际资源,辐射安徽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多条干线在此交汇,长江黄金水道,京沪高铁,沪汉蓉铁路等,南京港作为内河枢纽港,优化物流集散功能,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进,给南京在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方面给予更大平台。
南京古代因其“扼江控陆”的地形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作为中华民国首都,是政治变革的核心舞台。如今,南京是东部战区领导机构驻地,承担国防指挥职能。经济战略上,南京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依托自贸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成为制度创新的先行区。同时,南京还是国家规划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区域性金融中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
钢铁、 石化,汽车,电子信息这四大传统产业占据着经济的主要部分,近些年通过智能化改造不断改进并更新,在新兴产业里,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起来,软件产业的规模达到近万亿,创新成为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凭借高校和科研机构,南京正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现代服务业也跟着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逐渐形成“制造+服务”的双轮驱动局面。
京沪、宁杭、宁安等重要干线交汇于此,南京北站的建成将补全“米字形”高铁网的最后一块缺口,公路、跨江通道众多,新生圩长江大桥等工程加强了江南江北的交通联系,航空依托禄口国际机场,航线通达国内外各大城市,市内交通以地铁为主干,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地铁3号线三期、10号线二期等新线开通后,出行效率会进一步提高,南京港作为长江航运枢纽,支撑着区域大宗物资的转运。
南京是中国三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有50多所高校,大学生在校数百万,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985工程”高校在基础科研与工程方面实力较强,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12所“双一流”高校,学科涵盖文理、医药、艺术等领域,南京高校密度与人才储备为城市创新提供基础,鼓楼高校群与江北新区联动,形成产学研转化示范区,国际教育合作也加深,多所高校与海外机构共建实验室与联合学院。
六朝、明代的遗迹在南京文化核心中具有代表性历史与文化表达,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中具有文化与历史厚度的例证;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在“十里珠帘”江南文脉中留下历史痕迹;中山陵以庄重而宏大的建筑形式来纪念近代革命先驱;民国风情在总统府、颐和路街区等地得以保存与再现;就自然景观空间而言,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给予生态休闲体验,玄武湖公园给市民带来亲水性休闲空间。 博物馆体系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南京博物院有历代文物藏品与表达,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有地方文化表达,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有园林艺术的静态与历史表达,夜间旅游逐步加强,秦淮灯会、城墙夜游等吸引游客文化体验加强。
南京的变迁史,是王都逐渐变成直辖市,再由省城成为新一线的过程,它是用发展证明了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头衔的变换,而在于如何将历史的积淀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中,每一步都是千年文明的痕迹,每一眼都是古今交融的风景,这座曾经被“降级”的城市,早已在人们心中“升级”,如果你来到南京,最想对这座逆袭的古都说些什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