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仓人的祖先,早年间以挑矿砂、炼铁、印染为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开始建造大宅,境内共有古民居36幢,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9幢。
石仓古民居依山而建,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石仓有座像石头城堡的乡村博物馆。
沿着石仓溪畔顺坡而上,这座用石头筑造的博物馆,依山而建,前面是葱郁的茶园,旁边和对面是泥墙青瓦的民居。既相即离,让建筑承担了历史与当下、自然与人文对话的使命。这种存在于“山水—田园—村落”格局里的野性博物馆,真是不多见。
拾阶而上,我们走进石仓契约博物馆。
室内空间参照当地多天井民居形态,顺着水渠线性展开,形成三个展览区间。
契书,是农耕时代的重要信物、农耕文明的重要证物。石仓契约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整个中国乡村来看十分罕见,也是继“徽州文书”之后的又一大型珍稀文献,堪称是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形态的“活标本”。
用当地粗粝的石块垒墙,寓意“一契石不烂,一约千钧重”的契约精神。
馆内别出心裁的是对光影的运用,每一个分隔开来的大小空间,设计师似乎都有意排斥灯光,而是巧妙借用四壁和窗户照射进来的天光。还有水滴始终从天窗漏下,滴入沟渠,上下形成动静的呼应。
石仓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乾隆至道光时期,石仓就形成了极其活跃的土地市场、乡里社会,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契约文书。
在石仓,大至数千亩之山场、十几亩的水田,小至一个棚屋,甚至一棵树,在进行权利转移时,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当事者都会订立契约。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古契约,是中国体量最大的客家契约文书藏品。(网摘)
典妻契约,八佰铜钱卖给老太爷府为奴,可怜!
订婚还有证书,礼单也有记录,一切都规规矩矩。
空间的明暗层次对比始终都贯穿着契约博物馆的室内,顶光沿着墙体线性展开提供展柜的天光照明,参观者在暗处,强烈的明暗对比,拉开了空间的张力。
通过买卖契约、账本、家谱、分家文书等资料,还原了那份历史记忆,主要记录了从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多个时期遗留下来反映生产生活过程的地契、田契、卖女典妻契约、婚约、证书执照、祖宗字画等。
横向的室外走廊区分开不同的展览内容,形成多层次的室内外空间,也打开了可以观看石仓溪对岸村庄的景窗。
被保留下来的契约不论是数量之多还是种类之全,在整个浙江甚至中国乡村来看都是十分罕见的。
石仓契约全面展现了石仓传统时代土地关系、民间借贷、工业生产、宗族与社会等历史关系,通过买卖契约、账本、家谱、分家文书等资料,还原了那份历史记忆。
通过石材的不同形态和自然光线亮暗对比的结合,营造有纵深感的空间氛围。贯穿室内的水渠成为空间里的引导,水渠上方屋顶有的排水沟,女儿墙的高度和角度经过设计将直射进入室内的光线控制在正午前后的半小时左右,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从天沟进入的都是漫射光,
这里居然还有买官的执照,人们常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官场的腐败。这些户部发放的捐官执照,是清政府卖官敛财制度的铁证。
石仓契约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徐甜甜设计。
石仓契约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该博物馆以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对石仓契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由徐甜甜在石仓六村省保古民居新建,主要用于展示清朝民国期间的古契约、古代账本等珍贵文物,于2017年建成开放。
有别于城市里的博物馆,这里公共空间更加开放,既可以提供文化展陈,又是村民可以灵活使用的休闲空间。尽量减轻管理要求,最大限度的向村民开放。
契约博物馆依山坡而建,与山上梯田茶园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以“诚”为核心的契约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几百年来,石仓人坚守祖训,以儒兴业。石仓溪两岸的一幢幢规模宏大的私家院落,正是在一代代人愚耕智读、励精图治的情况下,才得以建造而成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