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西安城东行,过临潼,骊山就如青黛屏障横亘眼前。这座承载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故事的名山,多的是帝王将相的遗迹,而隐匿于东绣岭半山腰的三元洞,却以一方小巧道观,将中国人对“三”的哲学崇拜与对自然的敬畏,藏进了山石云雾之间。
三元洞的得名,直白却深邃。“三元”即“天、地、水”,对应道教中的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也暗合中国传统文化里“三才者,天地人”的宇宙观。不同于骊山其他景点的喧嚣,这里的石阶沿山势蜿蜒,青苔覆石,林木遮天,行至洞口,先见一方题刻“三元洞”,笔力苍劲,似在提醒访客:此处非寻古迹,而是赴一场与天地精神的对话。
骊山三元洞(作者摄)
步入道观,最先触达的是“敬自然”的初心。主殿内,天、地、水三官像分列正中,不像其他道观神像那般威严逼人,反倒带着几分温和——天官手持如意,象征天降福泽;地官持笏板,寓意地载万物;水官握玉圭,暗指水润生灵。殿内楹联“天泽普施滋万物,地灵广育毓千祥”,寥寥十四字,道尽古人对自然的感恩:天是覆盖之伞,地是承载之基,水是生命之源,三者共生,才有了人间烟火。
这种对“三”的尊崇,并非三元洞独有,人人皆知流传己久的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挑桃园三结义、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常常挂在口头的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嗅皮匠顶个诸谓亮等等,可以说三是中华智慧独有的结晶,也是深植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密码。
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到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人伦秩序,再到中医“精、气、神”的生命学说,“三”始终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标尺。三元洞将这份抽象哲学具象化:观外有三株古柏,枝桠交错如天地交泰;殿前有三眼古井,泉水清冽似天水润泽;甚至道观的建筑布局,也遵循“前殿后洞、左廊右舍”的三进制,暗合“天、地、人”三才配位。
最动人的,是三元洞与“人”的联结。这里没有宏大的皇家祭祀,只有当地百姓代代相传的朴素信仰:春耕时来拜地官,祈求五谷丰登;夏日遇旱来拜水官,盼天降甘霖;岁末时来拜天官,愿家人平安。洞壁上留存着明清以来的题刻,有文人墨客的感怀,也有寻常百姓的祈愿,字迹虽已斑驳,却藏着最鲜活的人间烟火。清代临潼县令曾在此题诗:“三元洞里叩三元,一念虔诚天地宽”,道尽了普通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与敬畏——我们并非自然的主宰,而是天地间的一份子,唯有敬天、惜地、亲水,方能与万物共生。
午后的阳光穿过古柏枝叶,在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立于三元洞前眺望,骊山层峦叠嶂,渭水蜿蜒东去,天地辽阔间,忽然读懂这方道观的深意:“三元”不只是天、地、水的具象,更是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天有好生之德,地有载物之厚,水有润生之仁,而人,当以敬畏之心承天地之惠,以感恩之心护自然之美。
如今的三元洞,依旧是临潼人心中的“精神地标”。每逢传统节日,仍有老人带着孩子来此焚香祈福,不是求功名利禄,而是求一份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许,这便是三元洞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提醒我们慢下来,抬头看看天,低头踏踏地,俯身听听水——因为天地人,本就是一体共生的“三元”,少了哪一环,都成不了完整的世界。
离洞时,恰逢一位守观的老人在浇花。他说:“这三元洞的水,养了百年的树,也养了百年的人。”话语朴实,却道破了最深刻的道理:敬自然,便是敬自己;护天地,便是护未来。
骊山依旧青翠,三元洞依旧静谧,而那份藏在“三”里的文化密码,正等着每一个到访者,去读懂、去传承、去践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