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黔东南丹寨,仿佛走进了一座没有围墙的非遗博物馆,每一处街角、每一口美食都在诉说着苗族千年的故事。
八月的黔东南,群山翠绿,云雾缭绕。我们一家驱车穿行在蜿蜒的山路间,目的地是被誉为“云上丹寨”的秘境。此行不为别的,只为亲身体验那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非遗瑰宝与独特美食。
01 初遇丹寨,非遗宝库的面纱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苗族占总人口76%的美丽地方。这里不仅是《孤独星球》推荐的贵州旅游目的地之一,更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宝库。
丹寨拥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著名的丹寨蜡染、古法造纸、鸟笼艺术、芒筒芦笙、锦鸡舞等。
我们抵达时,恰逢当地节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身穿传统服饰的苗族同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古老而又鲜活。
02 千年技艺,蜡染与古法造纸的传奇
在丹寨,体验了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苗族蜡染(苗语称“木图”)。这项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应州少数民族首领谢元琛就曾带领身穿蜡染刺绣服装的乐队去朝见唐太宗。
蜡染艺人告诉我们,丹寨苗族自称“嘎弄”,意为“鸟的传人”,这就是为什么蜡染图案上多有鸟纹样。代表性的“涡妥旋纹”则是为了纪念祖先经水路迁徙到贵州的历史,固定在女性盛装的肩背和衣袖处,不能更改。
第二天,来到了石桥村,这里保存着完整的古法造纸工艺。全村250户村民中,95%以上是苗族,大多数人家都会这门手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告诉我们,石桥古法造纸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工艺流程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他们采用当地山上的野生构皮树作原料,利用南皋河和深山溶洞流出的纯净水,全程手工制作。
03 舌尖上的丹寨,斗鸡美食与特色盛宴
体验了视觉的盛宴,接下来是味觉的享受。丹寨的斗鸡肉可谓一大特色。
在卡拉村,次仁了解到斗鸡是当地的传统比赛,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花心思培养一只“鸡王”。一只战斗力强的“鸡王”不仅能给家庭带来荣誉,还能带来收入。
当这些斗鸡不再强壮时,它们就会被做成当地独特的美味——丹寨斗鸡肉。斗鸡肉蛋白含量高、脂肪低、肉质鲜美、嚼劲十足,通常用当地传统的铁锅结合辣椒与热油烹炸。
我们在一家当地农庄品尝了这道特色菜,果然名不虚传,肉质紧实有嚼头,香辣可口。店主人告诉我们:“国庆期间很多人到我们卡拉村来旅游,大家都知道我们村的斗鸡肉好吃,光是我家每天都将近有60桌客人。”
除了斗鸡肉,丹寨还有卡拉斗鸡肉、苗王鱼、牛羊瘪、韭菜一汤等特色民族餐饮,让我们大饱口福。
04 文化盛宴,锦鸡舞与多元非遗
丹寨的非遗文化远不止于此。在被称為“银匠村”的区域(其实是卡拉村的“村中村”),我们集中体验了银饰、织锦、鸟笼等制作技艺。这里汇集了丹寨八项国家级非遗进行集中展示和产业孵化,堪称“非遗村”。
傍晚,我们有幸观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的锦鸡舞。舞者们身着华丽的蜡染盛装,头戴银饰,模仿锦鸡的动作翩翩起舞,优雅而神秘。
此外,丹寨还有芒筒芦笙祭祀乐、苗族“嘎闹”服饰、苗年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芦笙、鸟笼、花带、翻鼓节、吃新节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05 历史回响,丹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丹寨非遗文化得以完整保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地处边远、闭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当地苗族村民在艰苦环境中逐渐完善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有意无意间将这些古老工艺长期保留下来。
近年,丹寨县也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2006年,石桥古法造纸和苗族蜡染等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丹寨县又将石桥古法造纸作坊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
同时,当地也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发展道路。丹寨万达小镇就是这样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教”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引入了丹寨全县2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
离开丹寨时,我们带走了几张手工制作的花草纸和一块蜡染布。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记忆,一个个文化的符号。
回望这片土地,我忽然明白:丹寨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它的风景有多美,而在于它保存了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传统和谐共处的智慧。
这里的每一道花纹、每一张纸、每一首歌、每一道菜,都是苗族同胞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对话的结晶,是一部用双手书写的无字史书。
丹寨,这片云上的土地,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故事,等待着更多人来聆听、来感受、来传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