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龙泉山,有人捡到“见手青”,新窝子一周被踩出一条路;在大理苍山,每日上万人进入森林,掘地三尺采野生菌;在京郊北灵山,野韭菜快被“薅秃了”。
这个夏天,户外爱好者们纷纷出门“打野”在社交媒体上,“采菌大军”不断涌入川西,称“7-9月正值黄金期”。嗅到商机的领队、民宿、旅行社们也在加紧揽客,抢夺“来自森林的馈赠”。
当下,打着贴近自然的旗号,不少都市人让“户外打野”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我们是否该反思:掠夺式采摘的背后,生态是否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打野狂欢的背后,都市人是否已将“山野”与“免费”画上了等号?
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采菌子经历 网络截图
“打野”正在成为一场狂欢,都市人“打野”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人凌晨5点出门采菌子,有人分享秘密宝藏地,称“新手小白也可轻松驾驭”。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成都龙泉有摘野枇杷的吗”有20万+笔记。除了日常的水果,“打野”的种类还包含小龙虾、田螺、鱼、螃蟹、笋子等;其他的小众品类还有深山里的水晶矿石。
“打野”热潮释放了商机,多个团队开展带队收费业务,今年暑假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挖野菜神器”成为销售热词。周末,都市人带着小孩全副武装,拿着小铁锹、便携铲探索户外。在某购物平台上,“挖野菜铲子”成为近期热搜,不少商品图片上标注了“挖野菜神器”,销量更是达到 “全网10万+”。
“打野”暗藏流量密码,分享攻略成为一种新时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社交媒体的“打野”帖子中,除了“免费”“果自由”“玩到爽”等标签,分享详细定位攻略成为一个新特征。这类帖子暗藏流量,相对更容易获得网友的点赞与互动。
北京北灵山韭菜坡上“人满为患” 图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打野”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栽培与生理研究中心专家提醒,野外存在含有剧毒的鹅膏菌,有的一颗就足以致死。河北植物学与营养学专家提醒,部分有毒物种与可食用野菜外形相似。在四川,挖水晶的“探宝者”不少。有网友分享亲身经历,丁木沟挖水晶途中容易遇到落石致命风险。
“打野”引发索赔等争执不断。彭州市一农户“百元一斤药材被游客‘打野’损毁”;几名游客未经农户允许摘取龙泉山农户种植枇杷,被农户索赔400元;5月,上千人到新都组团“免费挖花”,让苗圃损失惨重。2022年,浙江一案例更为典型,三人在自然保护区内采“野菜”,采挖的植物中有18株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后三人均被罚款。
彭州王女士承包的药材种植地遭到破坏 图据封面新闻
“野生”二字不是“打野”者免费的通行证。披着亲近自然的“环保”外衣,用“都是山里的”“烂在地里不吃也是浪费”的说辞,不少人将野外资源默认为免费的“公共资源”。然而,以水晶矿为例,严格来说,那些荒山野岭里的水晶矿是属于国家的,采挖必须取得采矿许可证。
遏制“打野”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个人应自觉抵制不文明的“打野”行为。5月,大邑山间的野百合开花了,却有网友心痛地感叹:“能近身观察闻香的花都被折了。”不收费的山坡“山上垃圾随处可见。”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社交媒体应加强对“打野”攻略的内容审核。“白嫖攻略”这样的标题正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夺人眼球。平台有社会责任提醒网友“打野”或将面临的私有权争议风险。
相关部门则需加强宣传广度和普法力度。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未来,将有更多都市人走进乡村,走入田野。相关部门除了在热门“打野”区域设立明确的警示标志,还应该思考建立相关的规范制度,加大对乡村的生态保护。
北京北灵山韭菜坡路边提示牌 图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在这场“打野”浪潮中,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山野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免费超市”。真正的野趣,不在于获得多少免费资源,而在于学会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来源:天府新视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