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蒲洼,遇见京西的诗意与远方
作者 申艳娟
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渴望寻一处宁静之地,让心灵得到栖息。听闻房山蒲洼乡素有“京西小西藏”的美誉,怀揣着期待,我踏上了这场探秘之旅。
自驾从京昆高速转入蜿蜒曲折的108国道,仿佛驶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车子缓缓行驶,我仿佛置身于画廊之中,每一处转弯、每一个角度,都呈现出截然不同却又同样迷人的景色,让我忍不住一次次按下手机快门,想要将这美景永久珍藏。
进入蒲洼乡,地势逐渐升高,道路一侧是高耸的山体,一侧是深邃的山洼,海拔最高处可达1200米。行驶在这高海拔、大落差的盘山路,竟有一种穿越到藏区的错觉。
车子停稳后,我迫不及待地徒步走进山中腹地。脚下是柔软的草地,毛毛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盛开着,为这片大地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抬眼望去,山脊上早已是五彩斑斓,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春日华章。
沿着山脊步道前行,一大片错落有致、线条优美的梯田映入眼帘。此时虽不见劳作的庄稼人,但站在高处俯瞰,每座山脉的轮廓清晰可见,那蜿蜒的曲线、起伏的地势,仿佛是大地的指纹,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远处,建在低洼处的小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一般,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在蒲洼乡,东村是不可错过的打卡点。这里是蒲洼乡海拔最高的村庄,也是观赏美景的绝佳之地。走进东村,仿佛走进了一个宁静的童话世界。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处处散发着古朴而又温馨的气息。村中的民居依山而建,白墙灰瓦,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而又美好。
东村的花台景区,更是美得让人窒息。一条跌宕起伏的石板路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上,串起了沿线的各个景点。沿路设有5个风景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迎面是阵阵微风,山间的松林野花随风摇曳,送来阵阵清香。极目远眺,群山逶迤,白云朵朵,仿佛触手可及;脚下的梯田层层叠叠,像是大地的阶梯,通向远方的天际。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心中的烦恼与疲惫也都烟消云散。
离开蒲洼乡时,心中满是不舍。这里的美景、这里的宁静,都让我流连忘返。蒲洼乡,就像是一颗隐藏在京西的明珠,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却有着最纯粹的自然风光和最质朴的生活气息。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我相信,这片净土会一直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探索。
通往蒲洼乡的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在蒲洼乡留影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在蒲洼乡留影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东村花台风景

在蒲洼乡东村花台留影

在蒲洼乡东村花台找一处平地,坐下来休息。

蒲洼乡东村花台风景

蒲洼乡东村花台风景

蒲洼乡东村花台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蒲洼乡风景

在返城途中,参观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

在群山环抱、云霞缭绕的霞云岭,一座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纪念馆静静伫立。它不仅是一处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更是一座镌刻着时代精神的丰碑,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独立、自由与富强的壮丽史诗,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触摸到信仰的温度,感悟到真理的力量。
步入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生动的影像,将人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1943 年,年仅 19 岁的曹火星在霞云岭堂上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创作出了经典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首歌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点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从霞云岭的山沟沟里唱响,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抗争的精神号角。
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展陈内容,详细展现了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人们可以看到曹火星创作时使用的简陋工具,了解他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将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化作激昂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在这里,参观者能深刻体会到,这首歌并非偶然诞生,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追求解放的历史必然产物,是人民群众心声的真实写照。
沿着纪念馆的脉络前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徐徐展开。那些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的事迹在纪念馆中被一一呈现。他们有的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有的是深入敌后的地下工作者,还有的是默默奉献的普通群众。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用热血浇灌出胜利的花朵。这些故事让人们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仅仅是一句歌词,更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纪念馆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霞云岭以及整个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美丽富饶的新农村,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霞云岭,依托红色资源,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让曾经闭塞的山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切成就,都生动地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站在纪念馆的广场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耳边仿佛又响起那熟悉而激昂的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歌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霞云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传播阵地,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广场对面的山上有一面鲜红的党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门口

纪念馆内景

纪念馆内景

纪念馆内景

纪念馆内景

在党旗前留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广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广场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紫云书画院副院长,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