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贵州漂流热折射出青年群体对生活方式的深层次追求,是青年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贵州漂流以现象级IP的火热态势,成为旅游领域的全新标杆。全省漂流景区游客接待量持续攀升,以桃源河2025年6月开漂后的数据为代表,30岁以下游客占比84%,青年群体占最大比重。尽管贵州各漂流景区呈现“千河千漂”特点,但青年游客追求的惊险刺激体验仍占主导。无处安放的青春在贵州各大漂流景区找到了安放之处,年轻人逃离城市的嘈杂与喧嚣,在自由放松的大自然中重建社交,实现身份认同。
漂流现象
应青年之需 焕新生之力
贵州漂流热潮背后折射出青年群体对生活方式的深层次追求。青年群体是贵州漂流的主要客源,这与青年对刺激体验、社交互动以及自然疗愈的需求高度契合。当游客在施秉县杉木河景区的水枪对战中收获欢笑,在镇远县高过河景区的苗族银饰里触摸文化,在兴义市马岭河景区的峡谷风光中释放压力,这种刺激与放松并存、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体验,正是当代青年对理想生活的具象化表达。他们渴望逃离“内卷”的生活,在自然中获得疗愈,又期待在游玩中收获刺激感,感受真实的社交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青年们渴望找到一片能够释放压力、找回自我的净土。贵州漂流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他们心中的理想之选。
如何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成为贵州漂流项目不断优化的动力。在贵州漂流泼天的流量下,各漂流景区迅速响应旅游旺季提前、外省游客猛增、青年群体居多等市场需求,对漂流项目的配套服务设施、接待服务流程进行经营业态全面优化升级。为迎合青年群体对刺激与社交的双重追求,漂流景区升级河道设计,增加惊险刺激段落,增设互动环节,以增强游客间的互动性和参与感。针对自然疗愈需求,景区发挥生态优势,提供宁静河段供游客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与此同时,景区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游客安全,在享受刺激的同时得到关怀。
漂流内在
聚青春之力 促多元共兴
贵州漂流热潮的兴起,底层逻辑在于青年需求与绿水青山资源,依托市场之手,实现供需契合与双向奔赴。贵州漂流聚合青春之力,在经济引擎打造、社会就业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生态保护发展等多个层面实现多元价值共兴。
一是经济价值:青春消费激活产业链,打造发展引擎。漂流作为核心消费场景,有效激活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上游生产企业订单激增,下游民宿、餐饮、交通等行业因客流量增长而繁荣,如镇远县高过河景区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旅游专线发车量增加。通过构建以漂流项目为中心、配套服务协同并进的经济生态网络,形成区域持续增长的重要支点。
二是社会价值:青年力量重塑就业地理,赋能社区增收。漂流产业为当地青年提供大量就近就业机会,有效重塑青年就业地理。高过河景区等地的安全员、讲解员等岗位多由本地青年担任,显著带动村民增收,让青年力量在家乡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实现个人价值与当地发展的同频共振。
三是文化价值:沉浸式体验促进文化传播,深化民族认同。漂流产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形成了联结社会、促进文化认同的漂流效应。通过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深度嵌入漂流体验场景,使游客在沉浸式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有效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保护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四是生态价值: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与守护。漂流产业的繁荣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其可持续发展本身即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产业的发展强化了对河流水域及周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与管理投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协同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探索路径
纾隐忧之虑 谋长远之基
贵州漂流火爆“出圈”的盛况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首先,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部分景区因游客激增导致垃圾堆积,个别漂流河段在旺季的水质悬浮物含量较淡季显著上升,一些漂流设施的建设对局部植被造成破坏。其次,漂流体验存在同质化问题,省内多数漂流景区仅依赖自然景观,产品在个性化和融合性设计上面临挑战。第三,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尚显不足,尽管已有线上售票、分龄设计等手段的运用,但科技的应用范围仍有限。
“青春安放地”能否实现更持久的繁荣?如何平衡贵州漂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成为打造其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首先,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全过程守护生态优势。构建“消费——生态”平衡机制,借鉴生态补偿理论,将青年消费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例如推行漂流门票附加10元生态基金,用于河道清理和植被修复;招募青年志愿者参与无痕漂流行动,通过公益时长兑换门票优惠,激发参与热情,使青年从生态受益者转变为保护实践者。其次,推动漂流体验升级,打造差异化文化IP。运用文化嵌入策略,强化漂流独特性。例如,高过河景区可增设苗族银饰漂流盲盒,在平缓河段设置文化打卡点;杉木河景区结合“中华第一漂”品牌,开发生态研学漂流产品,让青年游客在漂流过程中学习喀斯特地貌知识,实现娱乐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第三,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以科技赋能漂流项目。因地制宜融合刺激体验与人工智能,利用VR技术,在漂流过程中体验虚拟与实际结合的场景;通过智能设备,设计游客可实时参与互动的游戏,增强任务完成体验感;运用灯光效果,打造夜间漂流的梦幻体验。第四,创新游客共享模式,建立景区共建机制。鼓励青年群体根据自身需求,参与漂流产品共创和景区优化。设立青年体验官岗位,邀请大学生参与漂流线路设计;通过社交媒体征集漂流创意,将优质建议转化为体验项目;增设民族音乐漂流段,使漂流真正成为青年主导的青春空间。
贵州漂流的热潮,从来不是偶然的流量迸发,而是自然禀赋、文化底蕴与青年需求共振的必然结果。从喀斯特地貌塑造的独特河道,到融入民族文化的体验设计,从满足社交渴望的互动场景,到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循环,这片“青春安放地”早已超越单纯的游乐场景。未来,只有始终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持续升级体验设计的巧思,让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青年之需始终同频,才能实现贵州漂流持续繁荣。
(作者赵俊红系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博士 作者朱爱明系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3期
编辑/陈香琳
二审/王远柏
三审/吴文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