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如同一坛用秦砖汉瓦、唐风宋月酿造的陈酒,散发着令人心醉的醇香。

在这个盛夏,我冒着四十度的高温,乘坐高铁前往西安。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半,却足以让我在这座承载了十三朝风云的古都中,完成一场贯穿千年的精神漫游。

从《长恨歌》的凄美爱情到《赳赳大秦》的战场嘶鸣;从古城墙上的骑行到大唐不夜城的灯火,从洒金桥的早餐到永兴坊的夜宵。

十三朝古都-西安,用一场时空交错的盛宴,征服了我,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演出篇:时空交错的艺术震撼】
《长恨歌》:大唐爱情的凄美绝唱

已是夜晚11点多,华清宫的夜晚,微风稍稍驱散了白日的燥热,挤在热情的观众队伍中,满是兴奋和期盼。

《长恨歌》,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以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为基础创作。

在这片曾经见证了帝王爱情的土地上上演,更有着时空交错的奇妙体验。

当灯光渐次亮起,骊山成为天然的背景,九龙湖化作舞台,仿佛看见杨贵妃云鬓花颜,从诗文中袅娜走来。

水幕映着古建筑群,《霓裳羽衣曲》响起,恍惚间,一眼就穿越了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幕,水柱倏忽变成火柱,战火纷飞,战场嘶鸣,穿透夜空,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

而贵妃香消玉殒之时,白绫升空化作漫天飞雪,凄美的悲鸣与绚烂的舞姿交织,带来直击心灵的震撼。

《赳赳大秦》:小人物见证的大秦崛起

不同于《长恨歌》的梦幻与哀婉,第二天观赏的《赳赳大秦》,则是一部沉厚雄浑的史诗。

演出采用推进式沉浸观演形式,观众乘坐移动座椅“移动观演”,在220米的建筑空间内变速向前。

360°的变换空间,破土而出的兵马俑军团,芦苇荡的环境设计,让人仿佛乘着时间之舟,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演出以秦代真实历史人物“黑夫”的家书为灵感,围绕瓦匠黑夫的命运展开,再现了大秦崛起、战争与牺牲的壮阔历程。

最让我震撼的是尾声的处理,当无数“陶俑”从地下缓缓升起,组成气势磅礴的军阵时,我才恍然明白:这些沉默的陶俑,原来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黑夫。

【体验篇:昼夜交替的长安风情】
白天:古城墙上的骑行之旅

西安的白天,是属于历史的。即便烈日当头,我们依然选择了骑行城墙。

13.74公里的明代城墙,有长乐门、永宁门、安定门、安远门四座主城门,护城河、吊桥、闸楼等,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防体系。

骑行在凹凸不平的砖面上,左手触摸的是六百年前的青砖,右手掠过的是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这一刻,长安与西安在此重叠。

在含光门遗址,隋唐的夯土层清晰可见,西南城角处,还保留着明代“韩建缩城”的痕迹,北门段的铁路豁口,则是民国时期的印记。

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就这样层层叠叠,在砖石之间从容展开。

夜晚:大唐不夜城的繁华盛景

当夜幕降临,西安霎时变身为长安,游大唐不夜城,见证醉人的盛世繁华。

大唐不夜城,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位于雁塔区大雁塔脚下。

景观商业步行街为中轴线,贯穿了玄奘广场、贞观文化广场、开元庆典广场,仿唐街区和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等文化建筑。

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有盛世帝王、历史人物等主题群雕,立体展现大唐帝国在各领域的至尊地位。

“大唐制造”的街面商业体系,有潮牌餐饮、智能商店、造物市集以及百余种文创产品,同时还汇聚了众多的老陕特色美食。

夜间的灯光秀,将建筑与光影完美结合,丝路长歌的3D城墙投影、悬浮诗词灯带,身着唐朝服饰的游人。

常态化的演出和特色表演、花车斗彩巡游等活动,仿佛一场不肯落幕的盛唐夜宴。

【美食篇:从早到晚的味蕾之旅】
早餐:洒金桥的地道小吃

味觉,是读懂西安的另一把钥匙。清晨的洒金桥,是老陕人才知道的美食秘境。

杨天玉的腊牛肉夹馍酥香扑鼻,胖子甑糕甜糯适口,李唯一的肉丸胡辣汤辛辣暖胃。

一边品味这些地道小吃,一边走在只能容两车交错的老巷中,伊斯兰建筑与市井炊烟相映成趣,西安的早晨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苏醒。

晚餐:永兴坊的非遗美味

位于西安城墙东侧中山门内的永兴坊,是唐代108坊之一,也是初唐名相魏征的府邸原址,是中国首个以“非遗美食文化”为主题的街区。

夜晚的永兴坊,汇聚了陕西百种非遗美食。长安葫芦鸡、柞水糍粑、子长煎饼……从关中到陕北,各式小吃琳琅满目。

走在仿古坊肆之间,咬一口酥脆的核桃饼,吸一碗宽如裤带的面条,舌尖仿佛也跟随张骞和玄奘的脚步,尝到了丝路起点的千年风味。

西安,一座无需刻意寻找历史的地方——因为历史就在这里,在每块砖、每道光、每碗羹汤之中。

它用一场时空交错的盛宴,征服了我的感官,也在我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这座永远迷人的古都,值得一次次重逢,一遍遍回味。

再见,长安,再见,西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