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结构、业态短板与运营效能的深度诊断
开篇语:
“十四五”时期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即。在此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十四五”鹿邑文旅产业核心数据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诊断,全面回顾发展得失,精准研判问题根源。
报告不仅聚焦于“游客为什么不来”的流量焦虑,更深挖“游客来了为何消费不高”的产值困境,从消费结构失衡、业态培育短板、运营效能瓶颈三大维度,剖析鹿邑文旅“旺丁不旺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我们的目的,是为鹿邑县“十五五”文旅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一份基于数据、源于实践、成于系统的决策参考,旨在推动鹿邑文旅从依赖传统资源的“流量经济”,向提升综合价值的“留量经济”战略转型,真正将老子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要:
本报告基于鹿邑旅游综合收入、景区客流量及门票收入等图表数据,结合景区运营、游客结构、交通基础等资料,对鹿邑全域旅游与景区经营状况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发现:
1.全域层面。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均衡,“吃住行购娱”环节薄弱,非门票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人均消费尚未恢复至疫前水平(2024年446元 vs 2019年554元);
2.景区层面。门票政策导致客均门票收入偏低(约13元),但运营处于健康状态,具备产品开发的基础,深层问题在于文化资源未转化为消费载体。
报告进一步辨析了两类“人均消费”数据的差异及其成因,并提出从“流量经营”转向“留量运营”、以体验升级和产业链整合提升综合收益的具体路径。
前言:
鹿邑作为老子文化发源地,坐拥太清宫、明道宫两大核心资源,文化旅游本底深厚。2024年以来,其旅游人次显著恢复并超过疫前,但综合收入与消费水平仍未同步增长,反映出“旺丁不旺财”的典型困境。
本报告基于2018—2024年鹿邑旅游综合收入数据及2023—2025年上半年景区客流量与门票收入数据展开分析,立足县域实际,聚焦数据背后所揭示的“服务链短缺”与“二次消费不足”问题,旨在为鹿邑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关键数据解析与问题诊断
(一)全域旅游:增长中的结构失衡
2018—2024年核心数据对比:
旅游指标年度数据表
指标年度 | 接待人数 (万人) | 综合收入 (亿元) | 人均消费(元) |
2019 | 921 | 51.0 | 553.75 |
2024 | 1096 | 48.9 | 446.17 |
数据显示:2024年游客量较2019增长19.0%,但综合收入反下降4.1%,人均消费减少107.58元(19.4%),表明旅游效益与规模增长未同步,单位游客产出下降是核心矛盾。
(二)景区经营:低水平均衡下的潜力压抑
2023—2025年上半年景区数据:
客流量及门票收入统计表
年份 | 客流量(万人) | 门票收入 (万元) | 客均门票(元) |
2023年 | 150 | 1993 | 13.29 |
2024年 | 165 | 2200 | 13.33 |
2025年上半年 | 95 | 1128(前五个月) | 11.87 |
景区客流量稳步增长,但客均门票收入长期徘徊于13元左右,远低于太清宫、明道宫门票标价(均值50元),主因在于:
政策因素:初一/十五10元票(本地香客占比超60%)、团队半价票和70岁以上老人、现役退伍军人免票等优惠;
客源结构:本省及本地价格敏感型香客为主(超80%);
产品单一:内容同质(均主打祭拜),缺乏差异化消费引导。
尽管如此,景区年门票收入约2000万元,除掉运营成本,仍具备再投资能力。
(三)两类“人均消费”的异同辨析
1.全域人均消费(例:2024年446.17元)
=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全县游客接待量
(表征游客在鹿邑县域内一切旅游消费的均值,涵盖“吃住行游购娱”)
2.景区客均消费(例:2024年13.33元)
=景区门票总收入÷景区购票游客数
(仅反映游客在太清宫、明道宫的门票花费均值,未含园内二次消费)
对比结论:
数值上,门票消费仅占全县人均消费的2.99%,凸显门票经济贡献微弱;
本质上,全县数据衡量全域消费力,景区数据衡量门票变现效率,二者揭示不同维度问题;
困境共性:皆指向消费挖掘不足——全县非门票消费体系薄弱,景区门票价值未能充分释放。
二、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全域旅游服务链断裂
除“游”以外,其他要素支撑严重不足:
旅游要素现状与问题表
要素 | 现状与问题 |
吃 | 缺乏文化主题餐饮;2025年五一核心区人均消费仅28.8元 |
住 | 过夜率约10%,缺乏特色住宿,难以延长停留 |
行 | 无高铁机场,但景区间公交便捷(10–15分钟/班)未有效宣传 |
购 | 文创开发空白,消费集中于香烛、义乌小商品等低附加值商品 |
娱 | 实景演出、研学内容分散创新不足,体验感一般 |
(二)景区运营深层矛盾
1.门票依赖与价值漏损并存:大量优惠政策虽保障基本客流,却抑制收入增长与产品升级动力。
2.文化资源未转化为消费场景:老子文化停留于观光与祭祀,未延伸出深度体验、文创商品等高附加值业态。
3.专业运营能力欠缺:缺乏专业的文创、策划及宣传团队,导致许多推广活动如短视频制作过度依赖群众打卡等无偿支持,产品精品少、迭代慢。
(三)交通与区位制约
无高铁机场削弱中远途游客可达性,导致客源半径短(本省及周边80%)、消费时段短(一日游、甚至半日游为主)。
三、提升策略与建议
(一)短期策略:盘活存量,快速增效
1.优化现有业务:
演出与研学:整合分散实景演出,推出《老子传奇》主题整剧,增强故事性与沉浸感;与老子文化团体、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体系化、实践性研学课程。
门票价值重塑:
一是探索动态与差异化定价,通过价格杠杆分流客流,有效疏导特殊时期过量游客,改善游览体验,降低安全隐患和高昂的应急安保成本。
二是推广价值套餐捆绑销售体验,实行分层产品包(如下表),将AR导览、体验项目等纳入套餐,逐步降低纯门票占比。
体验分层产品设计示例:
产品包信息表
产品包 | 内容组成 | 目标客群 | 定价 |
基础 祈福包 | 太清宫/明道宫(二选一)+环保香伴手礼 | 香客、价格敏感客群 | 30元* |
文化 深度包 | 双宫联票+AR导览+《道德经》读本 | 文化游客、家庭 | 88元 |
体验 沉浸包 | 双宫联票+AR导览+任选1项体验活动+文创折扣券 | 深度体验、研学团队 | 168元 |
(*此处有疑问建议下交流)
2.强化营销宣传:设立专职团队,运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包装“公交+景点”便捷出行攻略,打破交通信息壁垒。
(二)中期策略:开发增量,拓展消费
重点投资方向:
旅游项目开发措施与预期效果表
方向 | 具体措施 | 预期效果 |
文创开发 | 推出高/中/低端文创产品线,升级景区文化商品店 | 提升购物占比,打造鹿邑手礼 |
特色餐饮 | 开发“道家素斋”“老子家宴”,设体验店或合作餐馆 | 突破餐饮低消,提升体验价值 |
体验项目 | 开发AR“穿越见老子”、道家“五术”体验、道香制作等付费项目 | 吸引年轻客群,创造新收入点 |
微度假产品 | 打造文化民宿,推出“住宿+体验”套餐 | 提高过夜率,显著提升客单价 |
(三)长期策略:全域整合,品牌赋能
设计文化线路:整合太清宫、明道宫、虞姬园、陈抟故居、问礼宫、上清湖等资源,推出“老子文化深度两日游”线路,通过线上平台与旅行社分销。
推进区域协作:与亳州、周口、商丘等周边地区联动,融入区域旅游线路,拓展客源市场。
提升服务配套: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文化集市等,补齐“购、娱”短板。
结论
鹿邑旅游的核心问题并非单纯的门票价格或客流不足,而在于优质流量未能有效转化为消费留量。破解之道在于:
1.转变运营思维:从“门票依赖”转向“体验运营”,利用现有盈利加大体验产品与文创开发;
2.强化资源转化:将老子文化IP具象化为可消费、可体验、可带走的产品与服务;
3.完善产业配套:围绕“吃住购娱”补齐要素,打造完整消费链。
通过分层产品设计、体验项目创新与全域资源整合,鹿邑有望在稳定基本客流的同时,显著提升人均消费与综合收入,实现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原载于2025年08月20日《老子文史网》公众号
作者丨七台八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