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时光在不动声色中编织出怀化的一派绮丽,时光因此连接起怀化的古与今。
雪峰山与武陵山如两条巨龙,盘踞在五溪大地。山水画卷间孕育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商旅脉络。古老的巫傩文化、神秘的盘瓠传说在山间河谷里悄然生长,吊脚楼依山傍水而立,苗、侗等民族的歌谣依旧在大山深处世代传唱……
可是,即便有这些,也不足以让人轻易信服这里配得上当地人口中的“福地怀化”。
湖南怀化到底因何有福?又有何福气?直到走进这里的博物馆和纪念园,才觉得自己似乎解开了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密码——
“凤起高庙”的隐喻
沅水北岸的高庙遗址博物馆,从现在往前回溯,这似是祖先特地要留在怀化的一处时光伏笔。
难以想象,高庙遗址静卧在古树参天、绿意盈枝的高台上,那是7800年前先民们种稻、建房、烧陶、祭祀的地方,袅袅炊烟升腾起人间烟火气,也隐隐透出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
遗址下层堆积里发现的一处大型祭祀场所遗址,被认为是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祭祀文化遗址,这里也许就是远古时期周边地区的宗教中心。
高庙出土陶器的展柜总让人遐思,仿佛穿越到了远古。那些戳印篦点纹形成的凤鸟、太阳、八角星、獠牙兽面,以及由这些图像构成的复合图案,无不传递出怀化先民朴素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对世界的认知。
2004年高庙遗址出土的弧领陶罐上,戳印篦点纹清晰可见
学者口中的“史前艺术神器”,所表达的意境与数千年后《山海经》等史籍所述如此契合。原来,流传至战国、秦汉时代的民间神话确有历史渊薮,高庙先民正是中国上古神话的母本创作者之一。
也许,数千年前苍茫大地上的那一声声鸣叫有着先民的隐喻。所谓“凤起高庙”,意思是中国最早的凤凰形象出自高庙文化。凤鸟是真实存在过的鸟类吗?高庙先民心目中的凤凰意味着什么?端详着双翼载着太阳的凤鸟、双翼载着八角星的凤鸟、双翼上呈现獠牙兽面图像的凤鸟……也许在高庙先民的潜意识里,凤鸟不是普通鸟类,而是一种能载物升天、往来于天地之间的神灵。高庙文化延续的2600多年里,凤鸟纹演变得越来越清晰,它是先民留给今人的祝福,“终极答案”终有一天将被揭示。
高庙文化是目前中国南方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之一
2017年,考古学家在对高庙遗址的某次发掘中发现了石器时代的炭化稻谷粒。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那颗谷粒,是湘西地区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存。它似乎是一个微缩的时光机,也是一部无字史书,指引我们观看先民们奋力生存的图景——他们不再茹毛饮血,而是将狩猎来的动物烧烤和炊煮,他们的餐桌上有薏米、稻属植物、小麦族植物和坚果、莲藕等;他们也会拖网捕鱼,并在网底挂上亚腰形石网坠,用石器切刮鱼鳞与内脏……
这片稻作文化遗存终究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经考古重现于世,而早于这一“重现”事件的则是一个人的到来。
博物馆展示了碳化稻谷粒及其详细说明
“禾下乘凉梦”的福泽
“稻谷”这两个字不断在我脑海中闪回。
沅水静静流淌,阳光轻吻水面,波光粼粼,江风轻轻吹动碧绿的稻田,淡淡的群山若隐若现,一切都是那么宏阔辽远。
似一股力量引人走向沅水南岸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当袁隆平在1953年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攻关杂交水稻育种、让天下人吃饱饭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历史早已埋下了伏笔。高庙遗址于1985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17年一次发掘才出土了稻谷粒。
安江岁月,使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渐渐清晰了“禾下乘凉梦”。这是袁隆平的理想信念,也是眼前这座簇新的博物馆赠予参观者的“造梦空间”。
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展品
博物馆的曲面屋顶模拟稻浪形态,室内设计融合声光电技术还原水稻生长环境。那个年代,袁隆平在信息不畅、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的偏僻山区,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带到了与起步早很多、研究经费充足的国际杂交水稻研究界同一起跑线上。
袁隆平的面容与笔迹在这里渐渐清晰。他的细语似乎也隔空而来:“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这场水稻造就的美梦真的福泽了全人类。20世纪80年代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作为全球粮食增产的首选技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无偿分享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引领全球解决粮食、饥饿问题。杂交水稻目前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试验示范,并在十余个国家大面积推广,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向消除饥饿宣战。
2012年,袁隆平及其团队开始研究“耐盐碱杂交水稻”,在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后,他的团队终于将杂交水稻种上了海滨滩涂和内陆盐碱地。又过5年,袁隆平领导的海水稻团队受邀在迪拜沙漠地区开展水稻生产试验,成就了第一个国际示范项目。如今,陕西延安南泥湾、新疆岳普湖、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场等六大试验基地同时插秧海水稻,开展试种试验……
沅江畔、博物馆附近的新华书店
济世天下的正道
行走怀化,一定还有更精彩的故事隐藏在历史深处。从“安江农校”的斑驳门牌下走过时,便一脚踏进了袁隆平生活和工作了37年的地方。
雪峰山之下、沅水之滨的安江盆地,温润的气候滋养着这方土地。在“安江农校”最先看到的几块水稻试验田,竟然就是袁隆平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水稻的地方,正是这棵“鹤立鸡群”稻促成他最终培育出杂交水稻。
袁隆平简朴的旧居就在校园里。一间平房,前半部分办公,后半部分卧室,无一件多余家具。他全家居住于此,三个儿子先后出生于此。杂交水稻研究从立项到成功推向全国,基本在他居住于此的这段时间完成。
袁隆平当年推自行车的小道
“安江农校”完整地保留了1939年建校以来至1989年所建的全部教学及科研设施。我数了数,教学楼、科研楼、培训楼、教职工宿舍楼等中、美、苏式建筑共有60多栋。据说,一排美式建筑红房子,是抗日战争雪峰山会战时王耀武将军的中美联合作战指挥所,也就是在这一战结束后,日军在怀化下辖的芷江签订了受降协议;还有一栋楼是当时的战地医院,救治过数以万计的抗战英雄……
世间生灵似乎都在这里得到某种福佑。校园里随处可见成片的果园,据说不断有新的水果品种在这里诞生,安江早香柚、金秋梨、安农一号、安农无核蜜香柚、大红甜橙等等。
“安江农校”的老校门
“安江农校”搬来之前,这里是湘西三大名刹之一的古胜觉寺的所在。曾经焚香诵经的出世之地,后来成了科研发明的入世场所。如今,这里成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述说着历史的某种巧合以及济世天下的人间正道。
从炭化稻谷粒到杂交水稻,从高庙遗址到“安江农校”,厚重的农耕文化在这片依山傍水的土地中不断沉淀积累。自古以来,中国长江流域经济不断发展,作为经济基础的水稻生产同样发展迅速,湖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更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九碗米饭中就有一碗来自湖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在历史进程中怀天化地,这或许是怀化带给我们的启迪。
原标题:《怀天化地:稻花香里说怀化》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栾吟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